献礼建党百年:“四史·大家讲” | 微电子学院党委

2021-01-11 11:10:3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聚焦四史学习教育主题,党委组织部推出四史·大家讲系列微党课,由基层党组织书记和优秀党员代表带头讲党课,充分发掘学科史、育人史、报国史中的红色资源,展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取得巨大成就、实现历史跨越、培养时代新人的生动实践,用身边人、身边事引导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建党百年!

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从事研究和发展微电子技术的单位之一,最早可以追溯到1958年由谢希德先生创办的半导体物理专业。20134月,复旦大学在原微电子研究院”“微电子学系“985微纳电子科技创新平台基础上,合并成立了微电子学院。20155月,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成为首批获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微电子学院。

本期党课,一起来看微电子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如何攻坚克难,迎战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问题。


《 一颗跳动的中国“芯”》


【主讲人介绍】


艾竹,微电子学院党委书记,曾获上海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复旦大学十佳辅导员、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他认为,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要为国家集成电路技术和产业进步作重要贡献。


张卫微电子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总体组技术副总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新器件和半导体材料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上海市劳模等荣誉。


洪志良,微电子学院教授,新中国第一位博士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由谢希德先生从国外引进到复旦大学工作,是新中国第一位博士后。长期从事模拟集成电路和射频集成电路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为国家培养了50余名博士和200余名硕士。


曾璇,微电子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复旦大学钟扬式好党员等荣誉。长期从事集成电路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EDA)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自然科学牡丹奖。


闫娜,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国家科技重大专项(02专项)专家组成员,Auto-ID中国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卓学人才。长期从事射频微波与混合信号集成电路设计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


曾晓洋,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长期从事高能效系统芯片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带领团队坚持技术攻关,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孵化和应用推广,产生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周鹏,微电子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教授,国家杰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曙光人才计划。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材料、新器件及新机理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赵旭阳,微电子学院2019级博士研究生,复旦大学第25人才工程预备队(一期)队员,微电子学院团委副书记,微电子学院2019级本科生辅导员。曾获复旦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团干部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


孙清清,微电子学院党委委员、教工党支部书记,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集成电路新器件及其芯片应用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专注新型存储器、14nm以下三维晶体管以及低功耗模拟电路等领域,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责任编辑:王怡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期党课,一起来看微电子人在党组织的带领下如何攻坚克难,迎战集成电路领域“卡脖子”问题。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