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把握发展的时代使命、历史责任和战略机遇,凝心聚力,顺势而为,坚持内涵发展,转变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凝练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应用为主、产教融合,学以致用、服务地方,坚持需求导向,走内涵式、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大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甘肃,面向西北,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设有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数字媒体学院、传媒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社会体育学院、艺术职业学院14个二级学院。截至2023年4月,学校共设有本科专业41个,涵盖经济学、文学、工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法学、艺术学8个学科门类,其中,以“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形成的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所属专业达31个,占专业总数的75.61%,符合我校以文旅传艺四大方向为主的学科专业定位,初步形成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规模与结构相协调的专业布局。
兰州文理学院本科专业结构与布局一览表
学科门类 |
专业名称 |
专业数 |
占比 |
艺术学 |
环境设计、音乐表演、戏剧影视文学、视觉传达设计、舞蹈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表演、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绘画、数字媒体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音乐教育 |
13 |
31.71% |
工学 |
数字媒体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工程、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通信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 |
8 |
19.51% |
管理学 |
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资产评估、酒店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计学、会展经济与管理 |
7 |
17.07%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数字出版、翻译、英语、 |
6 |
14.63% |
教育学 |
学前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小学教育 |
3 |
7.32% |
理学 |
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 |
2 |
4.88% |
经济学 |
投资学 |
1 |
2.44% |
法学 |
思想政治教育 |
1 |
2.44% |
合计 |
41 |
100% |
(三)学生质量情况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1573人,其中本科生10156人,专科生1417人,本、专科生分别占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的87.76%、12.24%;留学生24人。
2022年,学校面向全国23个省(市),共有39个本科专业(不含留学生)进行招生,其中理工类专业9个,文理兼收专业8个,文史类专业11个,艺术类专业11个,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不断提高。招收统招新生3507人,其中普招本科2757人,预科150人,专升本600人。我校本科文科实际投档线451分,高出省控线26分;理科本科实际投档线384分,高出省控线39分。
2022届本科生2672人,实际毕业2637人,毕业率为98.69%;授予学位2635人,学位授予率为98.61%。2022届专科生881人,865名学生毕业。
学校落实《考研奖励办法》,积极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学历提升需求。自17年首批本科生毕业以来,学校共培养558名学生被兰州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四)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07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317人,占比为52.22%,其中教授10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者472人,占教师总数的77.76%,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78人,占教师总数的12.85%;生师比19.07。教师专业结构分布合理,基本满足各专业的教学需要。
学校以“教师发展中心”为依托,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与信息化教学水平。学校采用集中培训、讲座、论坛、工作坊、公开课等形式开展线上线下培训,两年来共计开展培训66次,培训教师17000余人次,举办具有我校特色的雁苑教学大讲堂12期、雁苑教师成长工作坊9期,教师的教改能力水平显著提升。积极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课程思政”“线上教学”等教学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充分发挥。4名教师分获甘肃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二、三等奖,2位教师获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甘肃省综合组一等奖和(视)听说组二等奖。
(五)课程情况
2021—2022学年学校开设本科课程门数为1363门,共4473门次,其中选修课为1054门次,占总课程门次比例为7.64%。有101位教授主讲本科课程,占教授总数的92.66%(不含讲座),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15.64%。
教材内容及时更新,管理规范。制定了《兰州文理学院教材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教材选用及质量评估制度,严把教材质量关,保障教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契合度。近两年,全校选用的1633种教材中,选用规划和获奖教材占比为92.15%,马工程教材使用率达100%,暑假开展的教育厅教材教辅核查工作中学校教材建设管理工作获专家一致好评。
(六)教学资源
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在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共建设完成课程4505门次,平台现有注册用户23855人,激活率85%,总用量达13.316亿次,课程访问量1.4988亿次,参与学生26145人,教学资源包215.73万个,数据存储总量提升至10TB。建设了一批开放共享程度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MOOC课程。已经建成97门 MOOC 课程面向社会开放,其中34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第一批上线课程。
(七)教学经费投入
教学经费实际支出4014.56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019.28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当年学费收入的比例为55.17%,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608.45元,其中教学改革经费995.28万元,实验经费260.79万元,实习经费125.52万元。
(八)实践教学
学校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教学为主、兼顾科研"的原则,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校内有各类实验室150间,获批省级试验示范中心3个,建成校级实验中心10个,进一步保障了实验教学的需求。
二、教育改革成效
兰州文理学院成立后,学校以合格本科建设为主线,转型发展为主要任务,围绕文化、旅游、传媒、艺术四大方向,以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特色、突出应用、提高质量为方针,稳步推进学校合格本科建设及转型发展。
(一)科学定位,寻求特色差异发展之路
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我校秉承发展历史,总结办学经验,主动适应国家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和“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服务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建设,坚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建设“文化、旅游、传媒、艺术为重点的文化传媒大学”的发展方向,坚持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坚持特色发展理念,坚持转型发展的战略决策,坚持文化传媒的办学重点,形成了立足地方需求,走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的办学思路。
(二)凝聚共识,立德树人任务全面落实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党的建设为保障,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坚持深化改革、依法治校、打造特色,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校党委全面统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协调各个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从体制机制、队伍建设、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构建一体化的育人工作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形成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四史教育等课程,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和兰州文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组织编写课程标准,从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质量保障等方面统筹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作用,做到课程思政教育全覆盖,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在新华思政网推出《立德树人 培根铸魂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直播,通过教务处公众号推出118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获高教方略等多家网媒整理推送。疫情期间,出台《关于加强抗疫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的通知》,倡导教师将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教学,极大增强了师生的爱国热情。
(三)优化结构,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坚持“立足地方需求,打造办学特色,走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型的办学定位,坚持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专业建设理念,以新文科新工科建设为指引,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2013年,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54个,至 2023年,本科专业增至41个,专科专业全部撤销,实现了专业结构优化。以旅游类、传媒类、艺术类学科为主,文艺管工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更加凸显,服务“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的专业结构更趋完善,支撑赋能服务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的专业特色和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专业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学、化学3个省级重点学科,环境设计、新闻学、数字媒体技术、旅游管理、视觉传达设计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现有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数字媒体技术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试点改革专业、应用化学获批省级创新创业示范专业。
(四)加强课改,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基础,学校持续推进一流课程建设,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完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课程建设水平显著提升。
全面实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深化大学体育课教学改革,实施“体育课+俱乐部”教学模式,实现“1+1”培养目标;加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深化分类分级教学改革,提高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实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增加艺术实践、劳动实践、必读书目阅读等学分,全面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要求。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力度,教学资源不断丰富。在综合网络教学平台共建设完成课程4505门次,平台注册用户2.38万余人,激活率85%,总用量达13.32亿次,课程访问量1.50亿次,参与学生2.61万余人,教学资源包215.73万个,数据存储总量提升至10TB。加强网络共享课程建设,学校投入960万元建设了一批开放共享程度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在国内具有较高水平的MOOC课程,已建成的97门MOOC课程面向社会开放,其中35门课程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第一批上线课程,被兰州大学等100余所高校选用。全面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打造高水准、高质量、高内涵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创新,实施多元课程评价,严格课程管理,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1门,创新创业教育慕课4门,创新创业示范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1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加强教材建设,制定了《兰州文理学院教材管理实施细则》,保障教学内容先进性;建立了教材选用及质量评估制度,严把教材质量关,保障教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全校选用的1633种教材中,选用教育部规划和获奖教材占比为92.15%,马工程教材使用率达100%,在教育厅教材教辅核查工作中,学校教材建设管理工作获专家一致好评。
(五)深化教改,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深入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始终坚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举措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贯彻学生中心、应用导向、协同实践原则,突出主动学习、能力培养、过程评价要求,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专业技术能力、核心价值观念、创新创业意识的“三位一体”教学目标。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构建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考核过程全程化、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分标准导向化,促进教师遵守教学规范、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培养、教育教学改革的投入,实施院、校、省、国家四级质量工程建设机制,质量工程建设成绩显著。加强虚拟教研室建设,借鉴高水平大学教改经验。学校与清华大学共建“基于新文科建设理念的交叉整合设计学改革研究”虚拟教研室、与中国传媒大学共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虚拟教研室”,并获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立项。教研室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名师培养、教学团队建设的“四位一体”平台效应进一步增强。学校获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46项、教学团队9个、创新创业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5人、创新创业教学名师2人、青年教师成才奖10人、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30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5项,各类校级教改立项283项,立项经费300余万元,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
(六)加强合作,协同育人办学成效显著
坚持开放办学、深化校企合作是提升应用型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大力推进校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水平显著提升。
加强校校合作,中国传媒大学对口支援兰州文理学院列入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与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合作更加深入,支持优秀本科生到西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交流学习,有50余名学生到兰州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深化校企合作,学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与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订单培养集成电路设计、封装人才,与甘肃演艺集团开展戏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人才合作培养,与兰州文创园开展文创设计人才合作培养,与甘肃文旅集团共建文创乡创学院,与携程集团共建美丽乡村国际学院,校企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享师资、科研协同、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成效进一步凸显。各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就业基地达210个,满足各专业实习实践教学需求。积极开展“互联网+支教”活动,覆盖岷县、靖远县16个中心校、48个教学点,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科学等科目,上课学生总数达到1.5万余人次,授课达1.8万余学时。新闻采写《“互联网+”支教,我的老师在“云端”》获甘肃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今日头条报道有156万人次的点击量,同时被转载到“学习强国”和“新甘肃”。
(七)传承文化,文化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学校积极推进语言文字工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申报成功“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进入招生培养阶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录制“普通话语音”“播音主持艺术”“历代书法经典作品赏析”“美学”等多门语言类慕课,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国非遗保护经典案例”等总计97门慕课课程,并向全社会开放。
以“感受名家风采,助力教学发展”为主旨的“雁苑教学大讲堂”于2021年3月26日第1期正式开讲以来,至今年已连续开展到第14期,已形成学校优秀文化传承与推广的品牌活动与传统。
面向全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茶道》、《文化遗产概览》、《中华诗词之美》、《中国古代史》、《<老子><论语>今读》。面向全校开设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一类课程:《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面向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美术、思想政治教育等部分专业学生开设的具有甘肃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类课程:《历代咏甘肃诗词精选》、《甘肃地域文化》、《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甘肃民间美术》、《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多彩甘肃》、《甘肃地方文化资源》、《甘肃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甘肃民间艺术考察与应用设计》。
推进教育厅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针对雁北路小学、雁东路小学、庆城县桐川镇大滩小学开设舞龙舞狮、扎染、二胡等传统课程8门,开展体育美育项目6项,组织体育活动2次、美育活动3次,创作曲目6首,新闻报道5次,其中大型毕业季活动“夏花将灿”美术作品展受众达万人。持续开展语言文字推广工作,校领导带队赴岷县、天祝县、庆城县开展“推广普通话 经典润乡土”系列活动10余次。推进“童语同音”专项工作,与卓尼县开展“童语同音”线上线下工作推进会,加强语言文字帮扶工作交流、促进“童语同音”工作的具体实践。开展“传承红色经典,以美育人”项目、“红心向党”主题实践、“文艺轻骑兵”、“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助力人力资源与美育教育,用艺术致敬红色精神,用美育传承红色经典,实现美育赋能乡村振兴,筑牢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八)强化实践,学生双创能力显著提升
学校坚持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并重原则,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深入实施“16+2”教学模式,完善制定了39个专业234个综合实践项目标准;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加强实训过程管理,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发实训项目150个,有265名工程师参与了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与职业能力。整合实验教学资源,逐年加大新增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升本以来,累计投资3500余万元新建及改造实验室45个,建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音乐表演、化学化工、旅游管理、艺术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新闻传播、实验剧场等12个实验实训中心,现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
落实《兰州文理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程》,按照“一人一题,真题真做”要求,提高实践性设计性毕业论文占比,2021、2022两届毕业生实践性设计性毕业论文(设计)占比分别达到83.93%和85.84%;出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工作管理办法》,严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三是加强考研工作指导与激励,积极为学生考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学历提升需求。
制定了《创新创业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激发学生参与双创实践的积极性。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0项、省级130项、校级200项;学生双创团队在“互联网+”、“三创赛”等创新创业竞赛及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获国家级奖项88项,省部级572项,创新创业成果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提升。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位居省属本科高校前列。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积极承办化学竞赛、程序设计大赛、文旅IP大赛等省级学科竞赛,促进了学校学科竞赛水平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教学管理情况
教学运行情况情况表
文学院 |
新闻学院 |
旅游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字媒体学院 |
传媒工程学院 |
化工学院 |
教育学院 |
外语学院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音乐舞蹈学院 |
社会体育学院 |
艺术职业学院 |
||
出台制度 |
无 |
6 |
6 |
3 |
8 |
1 |
8 |
7 |
无 |
1 |
2 |
5 |
6 |
4 |
|
机构 |
教研室 |
4 |
2 |
3 |
4 |
8 |
4 |
3 |
4 |
5 |
2 |
4 |
5 |
4 |
5 |
实验教学中心 |
校级 |
省级 |
校级 |
校级 |
校级 |
省级 |
校级 |
省级 |
校级 |
校级 |
校级 |
校级 |
校级 |
校级 |
|
教师人数 |
总数 |
37 |
42 |
55 |
45 |
32 |
38 |
38 |
34 |
43 |
66 |
56 |
53 |
23 |
21 |
博士人数 |
12 |
1 |
15 |
7 |
8 |
2 |
8 |
25 |
4 |
10 |
0 |
3 |
0 |
0 |
|
外聘教师 |
0 |
2 |
6 |
0 |
38 |
5~10 |
2 |
12 |
4 |
0 |
13 |
19 |
1 |
0 |
|
实验室 |
4 |
3 |
11 |
7 |
3 |
5 |
10 |
15 |
无 |
1 |
8 |
18 |
体育馆 |
41 |
大部分学院在落实学校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存在问题,近两年教务处制发教学管理制度30个,各二级学院并没有根据学校要求制定学院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上学期进行的必读书目阅读、创新创业学分落实情况抽查中表明,大部分学院未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相应学分管理,存在随便填写的情况;各教研室设置基本符合本科专业设置,但马克思主义学院问题较为突出,教师人数32人,教研室8个,无法保证正常的基层教研活动的开展,建议合理规划教研室设置;师资力量仍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除化工学院外,博士比例偏低,无法对学校硕点建设工作形成有效支撑,马院师资问题尤为严重,外聘教师数超过在职教师数,存在教学不稳定隐患;部分学院如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外语学院等实验室建设滞后,与学生数不匹配。
(二)基层教学组织情况
基层教研室活动情况表
文学院 |
新闻学院 |
旅游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字媒体学院 |
传媒工程学院 |
化工学院 |
教育学院 |
外语学院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音乐舞蹈学院 |
社会体育学院 |
艺术职业学院 |
|
教研室数量 |
4 |
2 |
3 |
4 |
8 |
4 |
3 |
4 |
5 |
2 |
4 |
5 |
4 |
5 |
活动 |
4 |
4 |
4-6 |
4 |
4 |
5 |
4 |
4 |
4 |
5 |
4 |
4 |
4 |
8 |
整体教研室活动开展基本满足教学评价要求,但仅是满足最低线而已,一学期学校教学例会至少4次,而教研室活动也仅有4次,从数据分析来看,仅仅是起到了传达学校教学安排的作用,教改、教研、说课、磨课等活动需加大推进力度。
(三)教学成果
教学成果统计表
项目 |
文学院 |
新闻学院 |
旅游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字媒体学院 |
传媒工程学院 |
化工学院 |
教育学院 |
外语学院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音乐舞蹈学院 |
社会体育学院 |
艺术职业学院 |
国家级 |
1 |
1 |
1 |
3 |
||||||||||
省级 |
7 |
1 |
1 |
6 |
1 |
3 |
4 |
6 |
3 |
2 |
5 |
4 |
1 |
|
校级 |
7 |
24 |
3 |
13 |
5 |
8 |
7 |
31 |
4 |
6 |
2 |
2 |
2 |
1 |
教学成果极不均衡,各二级学院存在较大差距。成果较为突出的是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字媒体学院、文学院较为平衡,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美术学院高层次成果突出,但校级支撑不足,后期高水平成果培养存在短板;新闻学院基础成果众多,然而没有有效凝练,省级以上较少。其他各学院在成果、项目申报管理上亟待提高,教学成果培育与学院领导班子重视程度、教师潜心育人方面息息相关。总体上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上还没有突破,省级教学成果奖成绩不突出。
(四)双创教育
创新创业情况统计表
项目 |
文学院 |
新闻学院 |
旅游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字媒体学院 |
传媒工程学院 |
化工学院 |
教育学院 |
外语学院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音乐舞蹈学院 |
社会体育学院 |
艺术职业学院 |
|
创新创业 |
省级 |
0 |
1 |
4 |
1 |
0 |
3 |
2 |
3 |
2 |
0 |
3 |
0 |
0 |
0 |
校级 |
3 |
7 |
3 |
4 |
2 |
3 |
0 |
10 |
2 |
0 |
1 |
0 |
2 |
3 |
|
大学生创新创业 |
5 |
8 |
7 |
4 |
0 |
15 |
8 |
40 |
0 |
0 |
3 |
2 |
1 |
3 |
|
互联网+ |
省级 |
0 |
2 |
4 |
2 |
0 |
1 |
0 |
8 |
0 |
0 |
3 |
0 |
0 |
2 |
校级 |
0 |
2 |
3 |
3 |
0 |
1 |
1 |
8 |
0 |
0 |
3 |
0 |
0 |
0 |
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是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少部分学院能够达到指标要求,大部分学院还有相当差距,甚至有些学院工作推进不力,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五)考研情况
考研情况统计表
考研率 |
文学院 |
新闻学院 |
旅游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数字媒体学院 |
传媒工程学院 |
化工学院 |
教育学院 |
外语学院 |
美术与设计学院 |
音乐舞蹈学院 |
社会体育学院 |
艺术职业学院 |
2019 |
8.71% |
10.34% |
0.92% |
0 |
7.10% |
3.79% |
4.26% |
4.1% |
0 |
1.50% |
0 |
0 |
||
2020 |
5.76% |
11.43% |
1% |
3.44% |
0 |
2.87% |
11.84% |
5.60% |
7.17% |
0 |
2.42% |
0.90% |
0 |
0 |
2021 |
4.34% |
10.79% |
0.30% |
1.55% |
0 |
2.92% |
15.15% |
11.60% |
7.44% |
0 |
1% |
1.69% |
0 |
0 |
2022 |
3.68% |
4.43% |
0.89% |
3.41% |
0 |
2.75% |
13.24% |
11.25% |
8.10% |
0 |
3.06% |
1.80% |
6.25% |
0 |
除去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学院、艺术职业学院尚无毕业生,各二级学院差距较大,近三年平均考研率在5%左右,距离学校平均12%的考研升学要求还远远不足。从数据上看,理工类常规专业考研升学率远高于文科类专业。值得借鉴的是化工学院、教育学院积极推荐学生参加学校国际交流处组织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留学生计划,有效提高了升学学生数。传媒工程学院开设考研辅导班,成效显著,值得推广。事实上,随着专业数量增加,目前艺术类专业已占学校专业数量三分之一,学生人数超过1200人,同时近年专升本人数均达到600人以上,为毕业生人数五分之一左右,这两类学生总数占到毕业生人数一半,但考研贡献率几乎为零,也是导致考研率下滑的主要原因。
四、今后努力方向
下阶段学校将以新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为契机,加强党建引领教学,全面落实教学中心地位,积极推进一流本科教育,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加强思政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实施方案》落实,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每门课程,发挥专业课教师的育人作用,在不同类型、不同性质课程中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打造学校有氛围、课程有示范、教师有榜样的课程思政模式。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守好守牢课堂等意识形态阵地。
2. 持续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加快专业升级改造,做好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专业预警和淘汰机制;进一步凝练专业方向和特色,实现专业差异化发展;制定一流专业建设项目积分标准及验收指标,开发评价系统,组织学院对各类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梳理与预验收;进一步落实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课程负责人制度,推动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加大专业评估认证的推进和保障力度,力争实现新的突破。
3. 深入加强一流课程建设。以一流专业课程建设项目为抓手,按照“金课” 建设要求加快课程建设;通过开展教学沙龙、专题讲座、教学法专题活动等方式引导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
4. 不断强化项目管理和成果培育。做好省级教改项目建设及结题验收,继续开展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注重对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育、美育、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成果的凝练与总结,为继续冲击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奠定基础;开展校级各类教育教学改革活动,进一步加强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与改革。
5.启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做好2021-2025 年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重点关注办学红线,稳抓过程评价,注重立德树人,加大对教材选用、思政课程的监管力度。
6. 继续完善教学条件保障。深入推进教学信息化,增建智慧教室;加大实习、实验经费投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共建高水平校企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按照国家标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充各专业师资数量,补齐短板,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7. 深度优化教学管理和服务。根据国家《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相关精神,落实我校《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修订工作;持续推进与中国传媒大学、兰州大学合作协议的落实,加强在专业、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学生学业等方面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加大过程考核力度,完善试题库建设,推进考试及课程考核资料电子归档;结合教务管理系统更新,优化整合现有业务办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8.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抢抓国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积极配合国家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部署,推进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共建,健全产教融合办学机制,积极吸引企业在我校设立企业工作室、联合实验室、创新基地、实践基地等。加大企业参与专业规划、教材开发和课程建设力度,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扩大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努力建设一批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技术转移、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一流专业,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应用型办学目标。
9.持续开展专项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完善教师教学终身发展体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健全教师发展培训体系,强化修习教师教育课程、教育教学实践、行业企业从业经历等基本要求,严格高校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遵循教师职业发展规律,以学术性和专业性发展为主,创新教师发展培训载体、课程体系和培育机制,推动教师培训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支持教师海外、省外研修访学,形成完备的分层分类培训体系,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发展的有机衔接。重点面向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开展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强化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研室研讨等制度,完善院系教研室、课程组等学习研讨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的青年教师业务能力提升组织体系。
10.拓展双创教育内涵建设。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工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