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员
建设兼具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卓越学生党支部
2023-03-16 14:58:04 韩红蕊

一、案例简介

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成立于2015,由人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专业构成,支部成员均为硕士研究生,95%的支部成员年龄在22~23,其余成员年龄在29~30岁。

学生党支部是党在高校中的基层组织,是党密切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建设好学生党支部,对于改进高校党建工作、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受到自由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我院当前学生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学生党支部活力不足、支部党员服务意识弱化等问题,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以价值引领为导向,以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沉浸式党课,创新党课教育方式;搭建寓教于乐的平台,在培养学生党员的专业志趣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如今,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的党员砥砺品格,带着交大人的责任和使命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党支部就业引导工作成绩斐然。

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现有学生党员21,其中正式党员18,预备党员3人。自党支部成立以来,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学院人文特色浓厚、汉教中心留学生数量多的特点,充分发挥党员同学的专业优势,组织开展了国学起跑线、海外汉语志愿服务等服务类品牌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行之有效的活动,切实提高了党员同学的服务意识,同时,在助力文化传播,讲述可爱中国,打造服务奉献型特色学生党支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案例分析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有机组成部分,肩负着启发、团结、凝聚、教育、管理广大有为青年的重要作用。然而,受到自由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我院当前学生党支部在组织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

(1)支部生活更多着眼于上级要求的时政热点,缺乏内部自身的、系统的、主动的学习思路;

(2)注重理论学习,但在实践上与学科专业脱节,活动形式单一严肃,缺乏吸引力;

(3)党支部中研究生党员群体比例高且生源多样,年龄跨度大、社会背景与价值认识亦有所差异,且受学制影响,成员对党支部的归属感不强。

基于对学生党支部活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研究生党员群体客观现状的把握,我们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决定将思想价值引领工作作为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卓越人才为目标,依托专业特色和学科优势,积极利用人文学院在党史党建方面的优质教师资源,在长期实践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学生党支部建设道路。

(一)制订全年学习计划,有序开展理论学习

在组织开展学生第三党支部支部生活时,我们始终将思想价值引领和思想学习建设放在首位。在2020年的支部生活中,定期邀请学院领导、关工委老同志、知名教授等进支部讲党课,为学生党员指点迷津,如邀请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潘世伟教授作“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若干思考”专题报告、邀请校关工委原副主任李彩英老师作“脱贫攻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主题讲座。2020年12月2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第十一次党代会圆满闭幕之际,邀请校党委副书记顾锋为第三党支部的党员解读党代会工作报告的主题和重点任务。

2018年起,学生第三党支部积极响应教育部关工委、校关工委和学指委的号召,引导支部成员参加教育部关工委“读懂中”活动。2018年,支部专访上海交通大学原副校长范祖德。2019年,支部持续开展“读懂中国”活动,专访中共党员黄良余。2020年,围绕“脱贫攻坚”这一主题,支部采访了关工委原副主任李彩英及人文学院原副院长唐一中。

(二)发挥人文专业优势,创新党课教育方式

探索并尝试开展“沉浸式党课”。在参观红色景点等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聘请人文学院历史系专家教授或研究生,为学生党员实地讲党课。2019年,我们邀请范慕尤老师担任专业指导教师,在秋瑾故居、周恩来祖居及绍兴博物馆为党员学生实地讲授党课,从鉴湖女侠的革命精神,讲到鲁迅的人民性,先辈们的崇高品质和对革命道路的坚定信念,鼓舞着党员将前辈们的爱国之情融入学习和生活中去。参加此次“浸润式”党课的学生党员表示,通过考察一系列具有特殊意义的名人古迹,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身的爱国意识、历史责任感以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2020年,我作为领队老师,带领学生党员前往上海市虹口区的赵世炎旧居、鲁迅故居以及瞿秋白旧居开展实地讲党课活动。通过实地探访以及革命故事分享,同学们进一步学习了党的伟大事业的星星之火是如何通过这些无畏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继,终于得以形成燎原之势的。通过此次“浸润式”党课的学习,党员同学用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了精神之基。从2017年至今,我们已累计开展“沉浸式党课”6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理论学习效果显著,党支部活力也得到了提升。

(三)统筹第二课堂教育,发挥实践在党支部活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打造以党建社会实践、党员先锋志愿服务、党史知识竞赛等为一体的第二课堂,形成对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将浸润式党课教育、调查与科研能力培养融入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实践在党支部活力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16年起,我们每年组织学生党员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党员深入西部、深入基层,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未来在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目前已在内蒙古自治区城川民族干部学院、恩格贝沙漠博物馆、成吉思汗陵、空港物流园区、兴安盟等地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依托人文青志队,选派优秀学生党员担任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重要活动志愿者,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培养学生党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及志愿服务精神。

2020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们积极探索学生党支部开展社会实践的新方式,组织开展“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属地社会实践团,组织学生党员分赴各地红色基地考察学习,绘制红色地图,撰写心得体会,该项目获评校2020年党建专项社会实践优秀项目。依托项目成果,学生党员开展“四史”微团课、微党课,倡导学生团员及学生党员学四史、守初心、担使命,用青春告白祖国。

(四)围绕“服务奉献型”支部建设主题,开展特色品牌建设活动

“国学起跑线”项目依托学院人文特色和党员专业优势,提供国学教学服务,旨在提高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打造有情怀、有价值、有温度的特色活动。同时,每次“国学起跑线”活动的开展均邀请学院留学生参加,帮助留学生提高汉语水平,深入感知中国文化。海外汉语志愿服务项目每年派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优秀党员,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孔子学院担任汉语志愿者。党员在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同时,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自觉担当照顾同行志愿者、服务当地孔院同事的责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教育过程

在建设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过程中,我们讲求务实创新,为党员学生提供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努力做到活动多样化、服务人性化。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过程中,党支部书记和支委除了精心策划组织外,也会鼓励动员支部成员们积极建言献策,切实参与活动的准备、宣传等诸多环节,充分调动发挥党员同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支部的凝聚力。在每一次的活动中,每一位党员都会充分地参与活动的组织筹备,共同努力建设支部品牌活动,发挥党支部的基层力量,与支部共同成长进步。在支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支部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 6—2017年度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学生党支部;

(2) 获评2017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基金项目示范学生党支部;

(3) 获评201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共行计划”中期考核优秀党支部;

(4) 2018年12月,“读懂中国”活动征文《饮水思源弘毅致远———范祖德教授访谈》获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读懂中国”活动征文一等奖,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展示播出;

(5) 2019年5月,获评2018—2019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

(6) 2019年12月,“引领党员知国情,深入西部洒青春”项目获评2019年度“共行计划”优秀项目;

(7) 2020年9月,“星星之火,何以燎原”实践团获评党建专项社会实践优秀项目。

在党支部的建设过程中,许多优秀学子深受党支部服务理念的浸染,选择用青春奉献祖国,以青春回报祖国,做怀揣家国情怀的追梦青年,如2018届毕业生张楠青选择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眼光、家国情怀”为目标继续学习、深造,为儿童权益保护和儿童教育保护贡献自身力量;从2016年至今,四位党支部书记章元羚、吴廷廷、李楠、吴怡婧分别前往华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仁济医院团委、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任职,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中国,在祖国大地上发光发热。

我们始终将价值引领和专业特色作为支部建设的重要指向,打造品牌,通过传承、帮带,在全院及全校范围内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品牌辐射效应。近几年,“服务奉献型”支部建设模式进一步成熟,支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实现了同级横向辐射、纵向拓展示范的良性循环。

四、总结反思

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能够在思想学习建设、实践服务建设和特色品牌建设方面都取得成就,要归功于优秀的党支部书记及支委的努力、合理的党支部设置和专业特色品牌服务等。

在不断努力、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道路上,我们也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学生第三党支部的建设成果离不开党支部每一位成员的努力,也与支部自身的设置和特点密切相关。总结下来,支部建设成效显著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党支部书记及支委选拔严格,引导正确,培养精准

2015年以来,学生第三党支部对党支部书记及支委的准入要求十分明确,选拔标准较为严格。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和支委,切实加强培训、管理、考核,按期做好换届工作,党支部书记及支委始终秉持尽心尽力的原则,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具备高度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党支部设置合理,定位清晰

以学科为依托设置学生党支部,学生党支部成员主要由人文学院徐汇校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生组成,大家所学学科相同或相近,易建立紧密联系。党员人数保持在20人左右。党支部以“组织设置合理、职能定位明晰、工作全面覆盖”为目标,将支部建设目标定位为“服务奉献型”党支部,并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主题党日活动。

(三)发挥专业特色优势,打造志愿服务品牌

党支部始终围绕“服务”主题,结合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打造志愿服务品牌上不断发挥所长:“国学起跑线”旨在服务上海交大教职工子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党员学生的行业情怀;海外志愿者旨在服务海外孔子学院,赴世界各地传播中国语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人文学院学生第三党支部的支部建设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尚有较大的进步发展空间,表现如下。首先,应进一步健全院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以下简称“青马学校”)在党支部建设中的教育管理作用,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扩大到入党申请人和入党积极分子。重视入党前的培训教育及入党后的继续教育管理。其次,进一步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为表现优秀的党员提供更多的培训学习机会、赴基层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及报考选调生的机会,进一步提高核心就业引导率。最后,要凸显专业实践,开展服务活动。如何将专业教育与学生党员素养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一直是高校学生党支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聚焦专业实践,以自身所学提供专业而有效的服务活动,是解决这一难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懂中国”活动

“读懂中国”项目是教育部关工委2018年推出的助力主渠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品牌活动,旨在通过身边人讲自身,感动影响身边人。

案例作者:韩红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2020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2020869号-24
中心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