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顺利开展

发布时间:2022-07-11 21:59:31

2022年6月17日下午,第十五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在Microsoft Teams线上会议平台顺利进行,近30位师生参与了本期沙龙。

本期沙龙主讲人是上外英语学院翻译学方向博士生钱家骏,基于最近发表在《外国语》上的“翻译过程研究中的眼动实验效度:问题与对策”方法论文章,他分享了题为“翻译过程研究中眼动实验的研究问题、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学术汇报,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翻译过程研究中研究问题的提出思路、眼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享了Holmqvist et al.(2022)和Godfroid & Hui(2020)的眼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理念、注意事项和报道规范等。

钱家骏首先剖析了目前发表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基于眼动实验的翻译过程研究中研究问题的提出思路以及存在的问题。他认为,除了实验效度,研究假设的理论依据也会影响研究的可重复性。为确保研究的可复制性,最严谨的研究思路应以理论为起点推导研究假设,基于研究假设来设计实验和收集数据,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证实或证伪理论。现有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少以检验理论(theory-testing)为导向提出研究问题及假设,他以有关人工翻译过程中翻译难度指标和译后编辑难度指标的两篇文献分析为案例,重点关注已有研究的引言及文献综述如何提出研究问题。他认为大多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梳理文献找到测量指标,少有理论基础,也很少对选择的指标开展较全面的文献综述,提出问题的逻辑疑似存在跳跃性,但其实很多文章无意识地使用了理论。他比较认同VanPatten et al. (2020)所提的理论的解释功能,以working memory为例,展示了从理论到提出研究假设的过程,但要注意所选择的理论和提出的研究假设需在同一领域,若不同,需要论证理论基础与研究的契合度。他认为未来有必要建构翻译认知加工模型,基于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再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模型。

关于研究设计部分,钱家骏分享了翻译过程研究中的眼动实验存在两大实验范式(严格的实验方法vs. 语料库分析法)、眼动数据质量标准等内容。他指出,翻译过程研究尤其需要关注实验设计和生态效度之间的平衡,研究者应避免纯粹的描写性探索实验,重在挖掘验证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眼动特征背后的原因,这样会更有研究意义。此外,他认为需要充分论证眼动指标的选择依据,理解不同指标的含义。同时,特别强调除数据丢失率之外,眼动数据的精度(precision)和准度(accuracy)也是衡量眼动数据质量的重要指标。他提出应批判性地看待目前已有翻译眼动数据库中眼动数据质量的可靠性,由于现有眼动设备缺乏固定受试下巴的装置,容易产生“噪音”,但少有论文汇报校准误差的接受度,容易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还需要注意被试的视角(visual angle)问题,例如字号的大小会影响数据质量, Visual Angle Calculator工具[1]可以有效改善这个问题。

[1]http://charlie-techblog.com/tools/tools_vac/#1-%E5%AD%97%E5%8F%B7%E8%AE%A1%E7%AE%97%E5%99%A8

最后,钱家骏总结了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数据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尤其是数据汇报规范。在开放科学理念下,可重复性危机也可能是数据分析不当造成。为了避免数据分布过于偏态,影响数据结果,因变量需要尽可能符合正态分布,推荐研究者进行因变量和自变量的对数/平方根转换,同时考虑预测变量与模型的残差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的曲线关系。在存在交互效应的情况下,固定效应和主效应时常被混淆。严格来讲,可利用R语言中的afex包里的mixed()函数考察主效应和交互效应,需要用p值、自由度和卡方值汇报交互效应;如果使用ANOVA 函数,应当使用F值汇报。钱家骏推荐听众阅读中科院心理学院博士张光耀对混合效应的解读文章。另外,主讲人还解释了自变量是词频时,需要对数据进行趋中处理(centering)的必要性。

问答环节

本次沙龙的问答环节讨论热烈,钱家骏就实证研究中的个体差异控制、语料库与眼动数据的结合、寻找研究问题的方法、眼动校准和降噪的区别、被试盲打要求的界定、翻译认知过程研究解决的主要翻译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来自莱斯特大学的应雁老师基于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提出如何控制实证研究中翻译难度判断中的个体认知差异。主讲人分别从翻译难度的测量方法和个体差异对于翻译难度的影响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回应。一方面,早期研究选择可读性公式来测量文本的翻译难度,但由于其不可靠性,后来常规的做法是邀请职业译员做主观性评判,再借助统计方法比较文本的难易,目前的一大研究热点就是寻找预测翻译难度的客观性指标,例如翻译产品的错误和原文本的语言特征。另一方面,不同个体对于难度的理解存在差异确实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作出选择,如利用混合效应模型将被试的因素作为随机效应,或扩大样本量减少个体差异对研究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读博士生高渝提出如何理解语料库数据与眼动实验数据之间的互补关系,是否可以借助实验去验证在大型语料库中看到的规律。钱家骏认为这种研究思路是可行的,但要考虑语料库的代表性和容量问题。讲座中提到语料库与眼动实验的结合思路,是将未做过任何操纵或改变的篇章作为真实语料,例如把词频、熟悉性、词长、词汇获得性等指标作为自变量放入模型中,以眼动数据作为因变量。上外英语学院的肖维青老师与主讲人就研究问题的来源进行了探讨。肖老师指出,基于不同的论文类型,研究问题的来源是多元的,既可从教学、实践、科研现象中寻找研究问题(即thought experiment),也可从理论推导得出(theory-driven)研究问题,还可以从相关研究中提出研究问题。上外在读博士生李晋提出盲打能力是否有具体要求,钱家骏推荐了相关文献,并指出有些研究会要求被试提前完成盲打测试,或者在未设置测试的情况下,规定注视屏幕时间的百分比。针对应雁老师提出的眼动研究最能帮助解决的翻译问题,主讲人认为眼动研究有助于判断翻译问题及其难度,通过眼动数据找到有效的翻译难度指征(indicator);又如可以比较职业译者和学生译者的翻译认知过程,可以找到职业译者内在的认知模式,进而反哺翻译教学。肖维青老师对此作出进一步补充,虽然眼动研究有一定门槛,但确实是目前为止解决翻译认知过程相关问题的最有效方法。最后,肖维青老师与应雁老师对本期沙龙进行了总结和下期沙龙活动的预告。

推荐文献

主讲人简介

钱家骏,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美国肯特州立大学翻译与翻译技术研究与创新中心成员(CRITT)。研究方向为翻译技术、翻译过程和语料库翻译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曾担任ESCI期刊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匿名评审。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外国语》《外语界》《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下期预告

“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是英语学院在地国际化的成功尝试,至今已顺利举办十五期。第十六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将推出暑期特别活动——有关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的有奖竞猜,欢迎大家踊跃参与,也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参与7月由上外和莱斯特大学联合主办的Chinese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mission国际研讨会,敬请期待。

相关推荐 换一组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翻译过程研究中眼动实验的研究问题、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第十五期“上外-莱斯特”翻译研究沙龙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