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 | 翩翩白衣,孜孜战疫——记战“疫”中的白衣天使

2020-04-18 16:06:21 张一然

编者按:自从疫情爆发以来,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广告动画系教工党支部的党员教师积极响应“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水平,主动引领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为疫情防控贡献力量。支部党员李玉梅老师在《新闻写作》课程中引导学生关注疫情,指导学生提高采写水平。现精选部分同学的课程作业分享给大家,旨在鼓励同学们的创作和实践热情。本期推荐2018级新闻传播学专业张一然同学的作品。


张主任是河北省沧州市某市级医院的儿科主任,主攻儿童保健与防疫,128日,她主动申请到抗疫一线工作,成为一名抗疫医生。

张主任参与管理的是区级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在这17个日日夜夜里,她经历了疑似患者解除隔离的欣喜,身边同事累倒的辛酸,深刻体会到了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感和责任担当。


张一然1.jpg


初识隔离点

129日,是张主任进入隔离点的第一天。她所在的医疗小组一共11人,负责54名患者,工作区域统称为污染区,位于隔离点A座的三层与四层。她们的生活区域统称为清洁区,位于B座(与A座相隔三四十米),一层是餐厅,二层是住宿。

因为深入污染区具有一定的风险,同时一次性的防护服也是有限的,所以她们每天安排两个人轮班深入污染区,这就意味着两位医生需要独立完成当天的全部卫生防疫工作。“当时我们每个人都舍不得脱下这一套防护服,不敢吃饭,不敢去卫生间,一口水都没有喝,第二天下班的时候,感觉膀胱功能都快要失调了。”


忙碌的清晨

每天清晨,工作都是这样开始的。值班医生先到潜在污染区换工作服,然后进入一个缓冲间,里面有医生们在配制药品与消毒剂、写文书。张主任就在这里洗手,戴口罩和帽子,再洗手,穿防护服,戴护目镜、面罩和手套,再穿一层防水服和两层鞋套。仅仅以上一个环节,往往就要花费半小时。在7:30,当值医生准时深入污染区,开始为被隔离人员送早餐。


张一然2.jpg


“说实话,第一天我们就发现了送餐方面的问题,送第一份饭时还是热的,送到最后一份时已经凉了。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医务人员参与分餐,手提送餐改为手推车送餐。为了保证饭菜的温度,我们几乎是一路小跑。”张主任告诉记者,从病房301335,再从病房401435,手推车需要经过十九级台阶。


张一然3.jpg


然而,车上不仅仅有饭菜,还有被隔离人员所需的日常生活用品,消毒液、卫生纸、香皂、洗手液这类物品,手推车承载的重量可想而知,上台阶的时候,需要两个人一起抬。“别看我们是女同志,爆发力也是很强的!每天的工作就是这样,每个人都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说起工作的辛苦,她莞尔一笑,没有丝毫抱怨之意。

送餐结束后的下一项工作,是为被隔离人员测量体温,收拾他们的生活垃圾并用医疗垃圾袋塑封,集中运送到楼下的医疗废物转运车中。“隔离点出来的垃圾都被视为医学垃圾,不能丢弃在普通的垃圾桶中,要集中装在专用车里。人们接触这些垃圾都是有被感染风险的,甚至在垃圾桶附近活动都有可能被感染,所以必须要及时、集中地销毁这些垃圾。”


张一然4.jpg


不止是垃圾,被隔离人员的排泄物也必须在消毒液中浸泡半小时后才能冲水,化粪池也要消毒。深入污染区的医务人员背着将近三十升的喷雾器对三层和四层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一个楼层喷两遍。当记者问张主任喷雾器沉不沉的时候,张主任风趣地说:“我是白衣天使,我的翅膀能让小小的喷雾器压坏了吗?”


连轴转的午间至次日清晨

结束了上午的忙碌,张主任的同事们会把午餐送到污染区的门口,她便继续重复着上午的工作流程,直到配送完晚餐,才可稍作休息。一个小时后,张主任需要对被隔离人员进行第三次体温测量。晚间的体温尤为重要!如果隔离人员的体温没有维持在正常体温35.8℃~36.9℃之间,就需要上报给卫健局,超过37.4℃必须要转移到发热门诊。“这也是我们24小时工作制的原因!”

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一把木椅,就是张主任和同事们的歇息和缓冲之处。


张一然5.jpg


医务人员的手机是绝对不能带进污染区的,这意味着在张主任当班的24小时内,完全处于失联状态,别说照料父母和2个孩子,连句问候都不能转达。


处理突发事件

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张主任还需对一些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有一天晚上十点左右,一名二十七岁的男性突然出现在隔离点。在详细询问了情况后,张主任得知这名男子曾经去过武汉和襄阳,在襄阳火车站停留了三个小时,随后坐火车到石家庄,有发热症状与咳嗽病史。“当时,我能够看出他的眼神是害怕的,手和腿都是颤抖的,整个人非常紧张。我一边安抚他的情绪,一边为他联系房间,他也逐渐平静下来。但我没能料到,几个小时后,他的体温升高到了37.8℃,我们只好将他转移到发热门诊。”

男子虽被转走,但是与他相关的工作却没有结束。当晚,张主任背起喷雾器,连夜对这名男子居住过的房间进行消毒处理和紫外线杀毒,用消毒液擦拭桌面、镜面和坐便器,为房间重新更换床上用品,一直忙到凌晨。


张一然6.jpg


临时心理咨询师

隔离点里的每位被隔离人员的情绪都不稳定,因此,张主任又做起了“心理咨询师”。午夜时分,张主任还得负责疏导每位难以就寝的被隔离人员,为他们解开心结。如果遇到家中有确诊患者,全家人因此被隔离的情况,张主任就千方百计地了解确诊患者的治疗进展情况,及时反馈给身处隔离点的家属们,缓解他们的担忧心情,让每一位家庭成员都能稳定情绪、安心入睡。


落实后勤补给工作

作为隔离点的负责人,除了完成日常的值班任务外,在其他时间里,张主任也没闲着。她还要协助工作人员做好后勤补给工作,与外界申请物资、接收新补给的物资、清点隔离点的全部物资、传达上级领导的最新指示……因为需要不断与各方面沟通相关事宜,张主任3天用完了500分钟的通话时长。


张主任想对大家说

随着复工潮来临,接下来的两周非常关键,疫情警报尚未解除,大家依旧要加强防控,不能掉以轻心,防止疫情卷土重来,警惕在疫情拐点来临前出现“思想拐点”,一定要坚持,坚持,再坚持!若要外出,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不能抱侥幸心理,做到戴口罩、远距离、勤洗手、不集聚。


后记

文中的张主任是我的姑姑,一位从小陪伴我长大的人,一位在我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当我得知她在隔离点奋战了11天的时候,我决定采访她,这不仅仅是出于新闻学子的敏感性,更是出于对医务工作者的崇高敬意。他们践行着医者的誓言,不忘初心,坚守岗位,为生命保驾护航,是战“疫”中最美的“逆行者”。

“翩翩白衣,孜孜战疫,不识青丝,潜心如一,临危受命,经纶济世,救命之恩,无以尽报,仅以拙笔,愿君安好。” 在此,愿每一位医务工作者能平安归来!也向每一位白衣战士致以最崇高的致敬!期待疫情胜利的那一天!


指导教师李玉梅老师点评:张一然是一个热爱新闻的学生,她立志将来要从事这个职业。因为这种热爱,她入学以后一直积极地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写出了不少的新闻作品。这次她的采访和写作对象是她的姑姑。写自己的亲人,如何把握好写作的度,如何抛开个人的视角,如何在客观如实地叙述新闻人物的时候传达出人物带给她的感动,对一个刚刚大二的学生来说,也算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好在一然同学完成得不错,整篇文章处理得很好,平实而真实地给我们展现了一位医生守护病患的点点滴滴。平淡之中见真功,娓娓而谈显真情。在此也向一然的姑姑和每一位辛苦工作在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我们,加油!


责任编辑:刘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由支部党员李玉梅老师主讲的《新闻写作》课程给予疫情极大的关注,本期介绍2018级新闻传播学专业张一然同学的人物通讯稿。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