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国】读书会系列之二——“理解中国·知行者”读书会

2021-01-19 12:09:24

“理解中国·知行者”读书会

曹孟楠、吴安琪、杨绍垚、杨正虎、杨晓雪、申红梅、李 锐、罗学智

      • 读书会简介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理解中国·知行者”读书会本着“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根植于中国优秀文化,通过互联网新媒体、线下读书会等方式,以书会友、以文交心,希望各个成员对外看懂世界、对内看懂自己,以便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个人都有严肃的思考,只是需要机会去触发;每个人都有鲜活的思想,只是需要平台去交流。我们相信读书对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力量;我们珍视由每个人的思想价值凝聚起来的群体智慧。

读书是怎么一回事?培根说过,“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知行者读书会希望通过一次次优秀书目交流分享的活动,希望大家无论工作或者学习再忙,都能抽出时间多读书、读好书,也能“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这里,我们可以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能认识热爱读书的伙伴,不会“苦愁前路无知己”,只有“天下谁人不识君”。

      • 读书会成员

“理解中国·知行者”读书会成员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此次活动就是把不同地方、不同个体、不同思维想法的人都聚集到一起,一起交流读书心得,进行思维碰撞。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在读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别人的思维认知和一些实用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认识了很多有趣又优秀的小伙伴,而在以后的路上,我们也会一直同行。主要成员信息如下:

曹孟楠,女,江西鄱阳人,2019级公共政策硕士研究生。

吴安琪,女,云南临沧人,2019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杨绍垚,女,云南腾冲人,2019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杨正虎,男,云南昆明人,2019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杨晓雪,女,云南临沧人,2020级公共政策硕士研究生。

申红梅,女,云南昭通人,2020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李 锐,女,云南昭通人,2020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罗学智,男,江西赣州人,2020级MPA研究生。

 

      • 阅读书目及内容
        •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本书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中国崛起的性质和路径是什么?中国崛起与西方相比有何特点?为什么中国能够快速崛起并震撼全球,其背后是怎样的“中国模式”?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在书中予以了详细的解答。同时,还对比了西方模式下的印度、东欧、东亚发展的困境,更加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 《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第2版)》

本书用“政治形态”这个概念来把握中国政治的现实基础、内在结构和运行方式,并从学理上分析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演变过程及其历史逻辑,展现了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生成、危机、复原、转型和发展的不同阶段,讨论了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从何而来、走向何方的中国政治发展问题。

        • 《城市化的中国道路》

本书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城市化的认识分析,分别介绍了欧美日与亚非拉两种类型的城市化,再提出城市化的第三种类型——中国的城市化。对中国城市化优缺点以及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当前中国城市化的政策进行评论,最后提出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 《看见》

《看见》记录了中国千禧年后10年间的重大公共事件,从“非典”,到虐猫事件、真假华南虎、药家鑫死刑等。柴静将十年央视经历、个人成长心路与中国大事件糅合在一起,传达了对人的“同情之理解”和对“众口一词”的质疑。该书既是柴静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 《中国国情与发展》

本书围绕自然国情与发展、人力资源与发展、经济国情与发展、公平与发展、中国与世界等细化的16个方面,全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的发展道路,深入剖析了国情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系统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现代中国发展的初始条件是什么?如何认识中国发展之路?如何实现富国强民的伟大目标?

        • 《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身份生产与政治社会化》

农民工子女如何在城市中认为他们的身份?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对他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模式有着什么样的影响?本书解释了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是通过什么方式形成的,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如何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与行为模式。同时,将身份认同嵌入政治社会化研究中,以鲜明的个性案例,展示了关于城市化的孩子身份认同的政治与社会逻辑。

        • 《被统治的艺术》

该书主要探讨了明代的卫所军户制度给百姓日常政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及百姓的应对之策。作者在大量实地考证的基础上,引用了大量家谱、地方志、口述史等“偏门、冷门”民间资料,讲述了许多发生在军户生活中真实而鲜活的案例,辅以严谨、细致的考辨,形成了这本讲述百姓自身历史的社会史著作。

        •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

本书讨论了赶超战略与传统经济体制、经济绩效与发展战略、比较优势战略、经济改革的历程与成就、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和难点、经济改革与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中国改革的道路与经验。从发展战略选择与资源禀赋之间的矛盾出发,以诱发性制度变迁理论为框架来分析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模式形成的逻辑,勾画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 主要活动

我们认为“处处是书”,社会是一本书,人生也是一本书;我们主张“处处读书”,室内读书,室外也读书;我们坚持“时时读书”,闲时读书,忙时亦可读书。因此,我们想要探索形式多样的读书方式,读纸质书与读电子书相结合;线下报告与线上讨论相结合;文本阅读与视频学习相结合;“背对背”的个体阅读与“面对面”的集体交流相结合。此外,我们也充分利用了个性化的陈述报告、开放式的交流讨论、探索式的问答对话以及针锋相对的辩论等形式。

“理解中国·知行者”读书会紧紧围绕“理解中国”这个主题,选择相关阅读书目,开展了相应的主题读书活动,从8个方面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和理解。具体的8项读书会活动如下:

理解“中国崛起”主题读书活动。

理解“中国政治形态”主题读书活动。

理解“中国城市化”主题读书活动。

理解“中国社会”主题读书活动。

理解“中国国情与发展”主题读书活动。

理解“中国农民工子女”主题读书活动。

理解“中国历史”主题读书活动。

理解“中国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主题读书活动。

      • 总 结
        • 积极参与,精心组织

积极响应学校“理解中国”阅读计划。及时发动身边同学,根据兴趣及专业特点,号召大家参与阅读活动。完成读书会人员召集后,对读书会的理念和目标进行了协商,决定了读书会名称为“理解中国·知行者”读书会,并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本着“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理念开展读书活动,旨在多读书、读好书,不仅要格物致知,还要修身笃行。

        • 主题鲜明,形式多样

读书会围绕“理解中国”这一核心主题,选取了不同方面的经典书目进行阅读。阅读的内容涵盖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包括中国国情、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历史等。通过阅读学习,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四个自信”。此外,我们综合多种学习形式,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集中探讨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读文本与看视频相结合,陈述报告与交流辩论相结合。多样化的阅读学习形式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也提升了读书会的学习效果。

        • 深入宣传,营造氛围

为提升读书会的品质,发挥读书会在培养良好阅读习惯上的示范性、引导性作用,我们借助微信公众平台进行了积极的宣传。“理解中国·知行者”读书会内部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活动安排、记录。每一期读书会结束后,都要进行活动总结,形成新闻稿,及时发布活动推文,宣传读书活动成果。在引导身边同学参与阅读的同时,进行自我监督,保证阅读实效。

        • 读写结合,学有所悟

古人说,“读书有三道,心到、眼到、口到”。其实,还应该加上“手到”。读书,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也是听说读写技能的锻炼。因此,我们不仅要求阅读与思考,还要求学会写作,即写读书笔记。读书会成员在阅读之后,将自己“所思、所悟、所疑”记录下来,将其作为读书会陈述报告和交流讨论的材料。最终,选取了有代表性的读书笔记作为成果汇编成册。

总体而言,读书会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通过阅读,全体成员都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但是,读书会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一是读书会的影响力不高。我们的宣传手段比较单一,主要通过公众号推文的方式,局限于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网络平台,难以形成较大影响力。二是读书会参与人数不多。由于兴趣和专业等差异,读书会难以吸收外部人员参与,只有实际加入读书会的人员才真正参与阅读。三是阅读主题不够广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国情复杂多样,我们所阅读的书目还远远不够,只能看到中国的冰山一角。因此,我们不仅要创新活动组织方式,加强新媒体在阅读和宣传中的运用,更要持之以恒“多读书、读好书”。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理解中国】读书会系列之二——。理解中国·知行者。理解中国middot。理解中国。主题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