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 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

来源:安徽大学官网 发布时间:2025-02-14 09:39:18

“强国行”专项行动是教育部为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师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砥砺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的重要部署,入选的党支部在开展党建联建、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四个方面进行专项行动并落实新举措。

我校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工党支部、大数据与统计学院概率统计系党支部成功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名单。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

吴李君教授担任党支部书记的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入选2022年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获评2023年安徽省“五星党支部”、安徽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成立于2019年7月,现有党员2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9人,助理研究员1人,平均年龄37岁。

1

重视体制机制建设 确保工作高质高效完成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高度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环境所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委员会会议制度、支部委员工作职责、支部组织生活制度基本内容、支部书记抓党建主要指标及考核方式等特色体制机制,以此作为提升党员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2

2-1

环境所党支部还明确各支部委员的工作职责,确保责任到人,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效完成。在2022年度样板支部建设分工中,吴李君教授负责实施支部书记“五个一”工程、安排15场“名家论坛”活动等工作;党支部副书记张小玲负责每月开展1次标准化自查行动、组织所内“环保卫士”、“党建标兵”评选工作;支部党员李启华负责开展“雏燕”认领结对活动、申办“青椒论坛”公众号、评选“金话筒”奖等工作;支部党员杜婷婷负责举办“师生篮球赛”和健走竞赛、对环境所师生各类评先评优实施全面监管并进行年度工作总结;党支部负责人分工协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项任务。

3

3-1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评选“金话筒”和“环保卫士”

同时,党支部组织生活质效提升案例入选安徽大学组织生活质效提升优秀案例并推送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作为其特色之一的谈心谈话制度坚持“三围绕”、“三必谈”和“三种常态”的原则,要求支部成员分为4个小组,每位组长必须了解小组内党员,做到主动关心、主动沟通,并在平时会上与会下进行1对1的沟通。党支部副书记张小玲说:“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及时了解党员的思想动态,高效解决问题,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为党支部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得到有效执行。


打造精品党课  力求党建活动多样化


环境所党支部坚持创建精品党课,力求多样化。党支部推出“四步法”推动党课教育“别具一格”:结合党建特色品牌“雁阵计划”,强化“专家讲堂”的思想引领作用,突出“书记党课”的头雁示范效应,营造“人人党课”的雏雁跟飞氛围,打造“同上党课”的交流学习平台,取得群雁齐飞的思政教育实效。

一是高屋建瓴,强化“专家讲堂”的思想引领。环境所党支部充分利用高校优质资源,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有多年思政工作经验的党务工作者以及离退休领导干部给师生解读中国共产党光辉历程和党的创新理论等,使支部党员更好地理解和落实党的政治理论和制度,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4

4-1

二是言传身教,突出“书记党课”的头雁效应。吴李君教授身体力行讲党课,带动支部委员联动讲党课。环境所教工党支部书记吴李君结合党情国情,从校情院情出发,利用专题党课、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理论中心组学习会等时机向师生党员讲授专题党课。

5


5-1

吴李君教授为毕业党员讲党课

三是学思践悟,营造“人人党课”的齐学氛围。环境所教工党支部从教师党员的“教师”和“党员”双重身份考虑,发挥教师的特长,组织“人手一门党课”活动,每位支部党员既是“教员”又是“学员”。《坚守初心 奋斗未来》《做第二个100年有觉悟、有本领的共产党员》《坚定历史自信 增强历史主动》等师生党课,反响热烈。“人人党课”促成了从“我来听”到“我来讲”的转变,让每一位党员都成为“党课小能手”。

四是互学互鉴,打造“同上党课”的交流平台。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将课堂搬到室外,采用“户外党课,边走边说”的形式,组织党员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支部党员们在行走中学习,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党的历史和革命精神。张小玲说:“这种创新形式的党课,不仅丰富了党员的学习形式,也显著提升了党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使得党课内容更加生动,形式更加活泼,从而激发了党员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党课的教育效果。”

6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参观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联合共建  坚持“一体两翼三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围绕党建引领、双融双促、共建共享工作格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主体,教育赋能和科技赋能为两翼,探索产教、科教、校地融合的“一体两翼三融合”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创建样板支部以来,全面实施“雁阵计划”,实现“头雁领飞、雏雁跟飞、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建设起以吴李君教授为主心骨、广大党员合力发展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其中,支部书记吴李君获得2023年安徽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22年安徽大学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辐射与环境生物物理学分会名誉会长、中国核学会射线束技术分会理事等职务;支部党员王界荣获2021年合肥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奖先进个人、支部党员项衍荣获第九届安徽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等。

微信截图_20250214092822

在教育赋能方面,除重视支部党员教育与培训之外,环境所教工党支部还注重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定期评选“金话筒”,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学术交流展示比赛,通过大家的表现进行评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的学术能力、表达能力。环境所培养的学生中,李常杏等3人获国家奖学金,曹凤婷等2人获安徽省优秀毕业生,2人获安徽大学优秀毕业生,康艳羽等3人获安徽大学优秀研究生标兵称号,赵加迪荣获第十三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青年创新奖”,邵松等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核心期刊24篇,熊博平等获批实审专利17项,人才培养成果显著。

微信截图_20250214092907

在科技赋能方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在科研中的先锋模范作用,鼓励党员积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党支部成员已经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如“GF-5温室气体探测仪数据精处理技术”项目、“高分五号甲烷气体地震异常提取技术”项目,并且在环境纳米塑料的生物毒理学效应研究、膜污染控制研究、大气污染肺早期发育毒性评估、微塑料环境转化行为研究等多方面取得新进展。

9

10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坚持以“科技助农、科技强农”为引领,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赴我校定点帮扶点王化镇党支部开展“党建+事业发展共建”活动,环境所教工党支部的专家教授深入田间地头,利用自身专业优势,以实际行动践行让技术长在泥土里。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党员现场实地王化镇张集村考察红米种植环境,专业采样基地土壤、灌溉水源、秸秆以及红米、米稻等样品开展针对性研究。经过实验发现,红米中镁、磷、钾、钙、锰、镍、铜、硒、钼、钡等元素含量显著高于普通白米,表明红米可能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为进一步开发红贡米产品、提高红贡米产量和选育新品种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实现地方产业振兴贡献了科技力量。

11

11-1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成员前往王化镇开展“党建+事业发展共建”活动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科教报国,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组建以支部党员为主体的航天电子学团队。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同研制的产品于2021年9月成功装载于“高分五号”02星上,获取紫外至可见谱段的高光谱辐射信息,2022年4月,又搭载于温室气体探测卫星01星成功发射,实现“千里眼”在轨运行助推深空探索。该产品用途主要为定量监测NO2、O3、SO2、HCHO等污染气体的全球/区域分布和变化,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全球环境责任议题上的国际话语权。

12

12-1

“千里眼”在轨运行助推深空探索

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坚持校地融合、科技治巢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积极推进与安徽省巢湖管理局战略合作,依托自身科研力量在水量水质水华一体实时监测、天空地上水下立体预测预警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推动科技治巢,为巢湖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贡献,打造合肥最好名片。

2023年,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与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党支部开展“党建+事业发展共建”活动,双方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巢湖综合治理绿色发展研究中心”,在“资源互补、相互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下,通过高层次人才精准对接、选派人员挂职等方式形成重点科研团队,开展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实现校地深度深度合作。针对巢湖水体污染源多元化、治理复杂的问题,科研团队着力在“三泥”治理、农排口污染治理、入湖污染物检测以及合肥市各支流多源同治等方面发挥人才优势和合作平台作用,深入开展“科技治巢”,为巢湖综合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徐红
走进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 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
安徽大学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研究院环境所教工党支部强国行育人号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