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程大学软件工程系教师党支部:红色领航筑科教融合高地,产教协同育软件新质人才
安徽工程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系教师党支部作为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现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安徽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3人、安徽省教坛新秀1人。党支部以“红色代码”党建品牌为引领,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推动党建联建与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等深度融合,为国家软件领域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
党建领航,构建多维联建共建新格局
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主动拓宽党建联建共建维度,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服务联动、治理联抓“四联”模式,在赋能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构建起全域覆盖、多元协同的党建联建共建新格局。
共建“大学小镇”,赋能乡村振兴。党支部聚焦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与芜湖市六郎镇、陶辛镇等开展“大学小镇”深度合作,以“党建+和美乡村建设”为牵引,实现组织建设互促、党员干部互动、党建载体互用、结对帮扶互助。在六郎镇,校地联合组建“大学小镇”全域党建联盟,推动基层组织建设、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文化传承等领域深化合作,合力打造区域内具有示范效应的青年发展型小镇。在陶辛镇,围绕“特色旅游小镇”建设目标,深度挖掘当地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特色农业等资源,共同打造兼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地标性和美乡村示范点。
打造“校社联盟”,激活基层治理。党支部积极探索高校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合新路径,构建“互带互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校社党建联盟,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党支部先后与芜湖市神东社区、春江社区、东苑社区、清苑社区等建立常态化共建机制,精心打造“春华耀花朵”特色志愿服务品牌,为社区青少年开展少儿编程实践、人工智能科普等活动,累计服务青少年500余人次;组织师生党员走进社区敬老院、聋哑学校等开展温情陪伴、爱心帮扶等20余场次;联合社区开展“创建干净城市、争做先锋卫士”环境整治志愿服务10余次,助力芜湖市“打造最干净城市”。

立德树人,打造特色教育服务新平台
党支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芜湖本土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需求,构建兼具教育温度与产业价值的特色教育服务新平台。
打造“大手牵小手”品牌,校园帮扶助成长。党支部聚焦芜湖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不均衡及青少年科技启蒙需求,与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繁昌区荻港中心小学等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创新打造“大手牵小手,科普进课堂”教育服务品牌。针对各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能力基础,党员师生量身定制“阶梯式”“螺旋上升式”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侧重科技启蒙的趣味性与互动性,通过机器人体验、可视化编程等课程体验科技魅力。初中阶段通过专业前沿讲座拓宽视野,开设专业素养提升课程传授实用技能。高中阶段围绕学科兴趣培养与科创能力提升,激发其对信息技术专业的探索热情。
构建“校企双驱动”模式,企业赋能促发展。党支部积极对接芜湖市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痛点与人才需求,构建“教育服务+人才培养”双驱动的校企合作模式,为地方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科技动能。一方面,开展定制化培训强技能,党员教师团队累计10余次深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等头部企业开展技能培训,覆盖新员工300余人次,帮助新员工快速适配岗位需求,掌握核心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深化校企联建促转型。党支部教师联合芜湖哈特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展“机器人控制技术及工业应用场景”现场教学,组织师生走进生产车间实现“课堂与车间”无缝衔接;联合安徽华烨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开展“移动机器人及其工业应用”实地调研,助力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科教融汇,构建科创成果转化新范式
党支部精准锚定芜湖市“智造名城”建设目标与安徽省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依托软件工程专业在数据智能、工业软件、智能算法等领域的深厚技术积累,持续为地方政府数字化治理优化、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咨政建言与技术攻关服务。
搭建政产学研平台,打通成果转化链路。党支部牵头搭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2024年,党支部主动适应地方数字经济发展需求,与芜湖市大数据建设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联合成立芜湖市数据要素创新应用研发中心。党支部教师组建专项技术团队,围绕数据行业痛点问题开展攻坚研究,先后为芜湖市政务数据共享平台、企业数据资产化评估等提供定制化技术方案,有效提升政务数据利用效率与安全防护水平。2025年,党支部进一步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安徽工程大学以理事长单位身份,联合芜湖市数据资源管理局、芜湖市大数据公司、安徽省数据交易所等,共同成立安徽省数据要素创新应用中心,构建“政府搭台、校企唱戏、市场运作”的良性数据要素生态体系,助力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高效转化。
深耕技术攻关转化,注入经济发展动能。党支部教师在关键技术攻关与科研成果转化实践中成果丰硕、成效显著,成功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10余项,承担产学研合作项目20余项,针对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累计解决实际难题10余个。相关技术成果为区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实践路径,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协同育人,搭建全域实践育人新载体
党支部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紧扣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培育“红色代码”党建品牌,构建“校地联动、校企协同、师生共进”全方位实践育人载体,在服务地方发展中实现教师能力提升与学生成长成才“双向赋能”。
教师以实践为基强素养、育人为本提能力。党支部教师积极推动教学、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在赋能学生成长与助力区域发展中实现自我提升。一是服务育人能力持续精进。深入掌握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痛点与发展诉求,推动教学方法革新,相关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二是科研反哺教学成效显著。以科研项目为抓手,将地方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指导。三是服务地方经验不断积淀。组织“计算机+”特色志愿服务、“感恩校园行”招生宣传等20余场,在资源对接、需求调研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为地方教育发展与学校人才培养提供重要参考。
学生以实践为径长本领、服务为要塑品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专业知识应用于服务地方实践,实现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与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提升。一是专业能力与创新思维双向突破。软件工程专业学生100%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年均获奖100余项,其中15位学生成功注册科技型公司并获政府创业扶持资助。二是综合素质与协作能力同步增强。专业学生组建的“感恩校园行”志愿团队深入全省30余个中学,累计服务中学生1000余人次,沟通表达、团队协作、活动策划等能力显著提升。三是社会责任感与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专业学生在专题活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芜湖,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下一步,软件工程系教师党支部将持续深化“强国行”专项行动,推进“党建+专业”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创新,为我国软件领域培育更多高质量创新人才,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红色代码”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