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绍山(1914——1995),安徽金寨南溪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曾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革命战争年代,他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新中国成立后,他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将军,从未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一生都保持着农民勤劳节俭的本色和革命军人严于律己的品质。曾绍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和影响着他的儿女们,儿女们在他润物无声的熏陶中健康成长,形成了勤俭节约、勤奋学习的良好家风。
曾绍山的二女儿曾明顺在《回忆父亲的二三事中》中写道:“都说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的确是这样,我的父母就是我人生的最好老师。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对我们说:‘你们长大后一定要自力更生,千万不要有依靠我们的思想’……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他们无时无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影响了我们三姐妹的一生。”
曾绍山和夫人高光前一生过得非常简朴。在曾明顺的印象中,父亲总是着一身布衣,偶尔穿军装也是工作需要。母亲穿着也很普通。他们姐妹仨从小的衣服都是姥姥和母亲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记得1965年她考上第四军医大学后母亲送给她两双袜子。母亲做的袜子是把新布袜从底中间剪开,翻上缝好,再在下面缝上袜垫。这种袜子不好看,但很结实。在当年已有尼龙袜的情况下,这种袜子显得很土,于是就成了同学们的笑料。但回家后她仔细观察,父母穿的也都是这种布袜子。
还有一件事给曾明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她上初中时,有一位首长夫人要到她家参观,想要看看当时沈阳军区政治委员的家到底是个什么样,父母当时不在家,所以由曾明顺陪着阿姨到各屋转了转。看到家里除了被褥等,其他都是公家的东西,这位阿姨十分吃惊。掀开曾绍山用的枕头,看到里面的填充物竟然是旧衣服,尤其是看到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旧泳衣时,阿姨更是流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眼神。事后曾明顺向母亲说起此事,母亲却不以为然地说:“有旧衣服垫就不错了,战争年代什么也没有“。在父母的表率作用影响下,曾明顺三姐妹虽是高干子弟,但在生活上从不与他人攀比,即使后来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仍然保持着父母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在女儿曾明顺的记忆中,父亲曾绍山是一个对待工作极为严谨、学习勤奋的人。她回忆说:“农民出身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在家时经常看见他看文件到深夜。如果第二天有重要的工作,他更是忙个通宵。我在十岁那一年有幸和妹妹一同参加过一次部队开的大会。父亲在台上发言,那言辞流利的话语和铿锵有力的声音不时引起台下一阵阵的掌声。后来我才听母亲说:‘以前打仗的时候,你爸因为底子差总是抓紧时间学习,现在环境安定下来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懂得的东西更多,像这样的报告,你爸都会利用一个晚上把稿子背下来,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讲,下尽了功夫。’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现在时代不同了,闹革命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国家已经进入了建设时期,更加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来贡献力量。你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
曾明顺姐妹在父母的影响和教导下,没有躺在父辈的功劳簿上,她们努力学习、认真做事,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成绩。大姐曾明立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军工,后进入大连国家安全局工作;曾明顺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在医疗岗位贡献着自己的一生,由于工作突出,1984年被评为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和全国“三八红旗手”;小妹曾三明虽然是个残疾人,但非常独立上进,在环卫系统任劳任怨地工作。
曾明顺姐妹三人用自己的行动和成绩告慰了父母的英灵。她在《回忆父亲的二三事》中写道:“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总书记的话说到了我们的心里,这些小事都是父母人生长河中的几滴水,但水滴虽小,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他们这些高贵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使我们终生受益。以前年轻的时候我有叛逆心理,现在步入老年,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我想我们这一代,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最主要的责任就是不能忘本。父亲走时是两袖清风,什么都没留下,留给我们只有一种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