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姗姗来迟,11月14日一早,2018级全体新闻学子和带队老师分为三支队伍踏上了采风的征程,他们带着秋末的暖阳扬帆启程,裹着初冬的寒风满载而归。12月17日晚七时,新闻学(含中英新闻)专业的同学们齐聚在2010404教室,进行专业采风汇报。院教学副院长马梅、新闻学专业负责人支部党员肖叶飞、新闻学专业教师,党员陈接峰、李梦岩、以及辅导员刘熠、2017级新闻学李若镁一起担任本次汇报会的评委。
在短短一周的实践中,同学们收获颇丰。借由本次汇报会,2018级新闻学子们用5到7分钟的精彩汇报,将小组的采风成果集中展示出来。本次汇报会不仅是对同学们专业采风成果的检验,也是如何恰当运用融合新闻进行作品呈现的具体实践,更提供了一个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交流平台。
躬行践履:三个村镇 三段纪实
寻古镇记忆,探西河情怀。赴芜湖红杨镇采风的四个小组选择了不同的切入点,对这座六百多年的小镇进行了为时七天的观察研究。
他们用特别的视角介绍红杨镇的豆制品,以“一粒黄豆的自白”为题制作了微信推文,语言生动、内容详实,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扛起相机,精心制作纪录片,聚焦西河古镇的小人物故事,跟随最后一位船夫了解青弋江上的世事变迁;他们善于挖掘新闻事件,带着对新闻敏感的嗅觉走进小镇,王毅小组撰写的通讯稿《多层养老体系 守护银色未来》成功登上人民网安徽频道;他们拜访居住民宿的老板,探究这里的人文与历史,读懂了这个融合了徽州建筑制式的别院里融入的乡愁。短短七天,他们每个小组的采风素材都有几十个G,当地的居民们也都见惯了这一群扛着摄影机、天不亮就跑进古镇的学生们,每个人的足迹都随秋叶一同飘落,堆在小巷的青石板路上。
品官巷古风,走振兴之路。赴芜湖六郎镇采风的五支队伍充分发挥新闻专业人优势,集“采写编评摄录播”的优势为一体,深入探索这个特色旅游名镇。
了解到六郎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他们就去采访南坝村基层村干队伍;得知当地积极发展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和生态农业,他们就下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不仅如此,这些队伍更是深入到了六郎镇的各个行业——跟随渔民调研水产养殖,进入家庭农场观摩机械化经营,前往食用菌培育基地感受蘑菇文化,又循着诱人酒香走进沈水官巷的农家乐。为了充分发挥融合新闻时代下新闻学子的综合实践能力,杨婕小组制作了六郎镇知识问答H5小程序,在改变传统新闻报道形式的同时运用交互技术增加了许多趣味性,让评委老师们眼前一亮。一周的时间里,五支队伍各显神通,足迹遍布六郎方圆四公里,在这个小小的村镇里寻得了新闻的意义。
访山间陌巷,谈坚守奉献。赴黄山休宁县山斗乡的四支队伍行走在山路上,用脚力丈量村落的宽度,用眼力发现留守的真情,用笔力记录凝固的时间,用脑力探索未来的道路。
山斗乡可以说是三个采风地点里最为偏远、环境最为艰苦的地方了。他们与农户同吃同住,步行五公里才能抵达最近的街市,更有同学险些从独木桥边滑进冰冷的溪水里。功夫不负有心人,七天的时间里他们真正走进了山斗,用手中的笔写下教书匠34年的坚守,用肩上的镜头记录老匠人一辈子的痴迷。在山斗的日子仿佛被拉得很长,他们跟随带队老师李梦岩学习了延时摄影,穿行在巷陌深处找到退休的教师,漫步在清冷的街边思考,留不住青年人的山斗乡的未来。山斗虽小,却将几个队伍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即便班长和团支书身兼十佳班集体展演之职辗转于芜湖和山斗之间,其他组的同学们慷慨地共享了拍摄的资料,分身乏术之难瞬时迎刃而解了。
未来可期:心有所向 笃行终至
汇报结束后,党员肖叶飞邀请在场的各位老师对此次汇报进行评价。老师们肯定了每个同学的努力与付出,同时也提出了汇报的不足和要求。随后,党员肖叶飞介绍了此次采风活动的评分标准,即小组组长打分占比20%,各位与会老师打分的平均分占比40%,指导老师对小组每位成员的作品和表现打分占比40%。
新闻人,脚下有泥土,心中有力量。正如马梅在汇报结束时给同学们的寄语一样,她说:“专业采风不止是一门专业学习课,更是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社会生活课。”她希望同学们走出舒适区,走到田间地头,感受乡土人情,才能沉淀自己,巩固课堂所学所得。
赴乡野寻实践之理,于校园抒新闻之情。至此,2018级新闻学(含中英新闻)专业采风圆满结束,新闻学子步履不停,永远在路上。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