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底,新闻与传播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内的十所新闻院系被确立为全国试点先行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作为学校应用型专业改革的试验田,学院立足新闻传播学和戏剧影视学科专业实际,更加强化和突出实践育人的功能作用,在确立加强师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基础上凝炼出“部校共建 院媒协同 实践育人”人才培养机制。五年来,学院依托专业采风实践第一课堂、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三课堂构建起实践育人的大课堂,多个课堂融合联动,更加突出实践育人的思政化、专业化和品牌化,越来越多的新传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大课堂中成才成人。
打造社会实践育人的主阵地
2016年,在摄影、动画艺术类专业实施专业采风的基础上,学院首次把专业采风拓展覆盖到新闻传播类的所有专业。2015级新闻学专业学生兵分多路深入芜湖、南陵的田间地头和社区车间,在采访、调研中深化了对国情民意的了解,加强了专业实践能力。事实上,学院党委行政高度重视实践育人作用,打造了以专业采风、素质拓展和社会实践为主的实践育人主阵地,充分利用部校共建专项经费加强资金投入,每年遴选确立40余支“校-院-班”三级重点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或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社会实践走深做实。以2018年为例,院党委不仅将实践策划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对接,还以部校共建专项资金提供9万元支持,同时支持各团队以各种方式募集社会资金充分保障实践进行。随着社会实践课堂的深入建设,学院不断形成了“专业化、课程化、基地化、时效化、品牌化″的社会实践五化育人机制。
构建全员实践育人的好机制
2019年5月,学院辅导员张超和马星宇接到了安庆市宿松县团县委书记的几次来电邀请,希望学院能够再次派出实践团队到该县开展传媒素养培训班和实践采风。事实上,社会实践育人是以专业性、思政性为主要特征,是一项涉及党政同抓、校园内外、学团教学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学院在三全育人的背景下,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多方合力,充分调动党政干部、专业教师、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形成了全院上下重视、支持社会实践育人课程的好氛围、好机制。一是做专业立项答辩。无论是专业采风还是暑期社会实践,学院组织实践前的立项答辩,学院教授委员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等组成的评审组对各团队选题进行把关指导,在选题可行性的基础上更加强化实践选题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教师全程带队。学院每年立项的校级社会实践重点团队都由专、兼职辅导员老师亲自带队全程跟队,师生同吃同住同实践同成长,深入调硏地考察民俗风情,有苦一起吃,有问题一起协商,亦师亦友,极大地增进了师生情感,在专业采风期间,指导教师也全程带队指导共同实践创作作品;三是党政高度重视。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在专业采风和社会实践期间深入实践一线,送上慰问、给出指导,把党课送到实践的最前线。2018年和2019年,时任校党委书记顾家山一行在学院党政领导胡靖、张师帅、杨柏岭的陪同下深入到江苏省金湖县和宁国市慰问调研,并召开现场师生座谈会;四是院地大力协同。2018年底,岳西县黄尾镇党委书记舒寒冰来到学院为全院学生党员做一场题为“回乡·读书·写作”的专题报告,这是他与学院黄尾实践团队师生的一场心灵之约。当年暑假,孙月婷老师带队的实践师生在当地为其乡村振兴和旅游形象做了全方位的对外推介,院地良好合作使得实践取得丰富成果。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的资金支持、丰富的实践成果不断生成,也使学院连续9年获得学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一批老师荣获“优秀指导老师”奖。
提升社会实践课堂的专业化
2017年,马星宇老师指导的皖南民宿调研团队首次获得2017《南风窗》杂志社 “调硏中国”大学生社会调研奖学金全国百强团队,这是学院建院以来首次入围该项目。2018年至2019年学院各有一支田团队入围该项目的全国十强和三十强团队称号,2名同学获得个人突出贡献奖。这是学院社会实践与媒体融合推动的典型案例。事实上,学院还积极依托“刘杰故事汇”等加强学生社会实践作品的对外推广,在2020年2018级新闻学专业采风期间,学生在专业采风的实践作品在包括人民网、安徽日报等主流媒体广泛刊发与传播。2019年8月,宁国畲乡实践团队的调查性深度报道在澎湃新闻网“大学生调研”为栏专题刊发了6篇,引起诸多媒体转载。2020年数据新闻创作实践团队的数据新闻作品关注以独立学院为代表的高等教育题材,在知名公众号青塔发表作品并在中国科学报整版刊发2篇作品。在学院专业化指导的背景下,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成果的链条越拉越长。2019年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新传学子作品取得了全校乃至全省的最好成绩,其中2016级摄影专业韩卫国在社会实践中拍摄的摄影作品《爱是一道光》获得摄影类一等奖,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郭振丹等人在社会实践中的微视频《畲音下山》获得微视频类优秀奖,该作品还获得了2019年央视网和百度网盘联合举办的“歌唱祖国·C位青春”短视频作品征集二等奖,获得奖金5000元。此外还有很多作品在大广赛等赛事中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不仅如此,社会实践的成果还转化为学科竞赛的优秀作品,在2019年安徽省第八届挑战杯比赛中,学院三峡移民调研团队的作品获得了全省二等奖,系学院近6年最好成绩,今年的畲乡团队调研报告在校级挑战杯中获得特等奖入围省级决赛。另外,近五年来关于皖南小三线工业遗址、徽州民宿、在皖三峡移民等调研报告还分别获得2017年度全省“三项课题”研究成果三等奖、2018年度全省“三项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2019年度全省“三项课题”研究成果二等奖,充分彰显出学院社会实践专业化成果。
巩固实践育人的思政化
2018年和2019年12月,学院接到了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发来的感谢信,对学院开展“推普脱贫攻坚”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这是对学院多年来接续开展传媒素养培训班的充分肯定,新传学子发挥专业优势在基层一线义务支教为贫困学子打开了一扇看外面世界的窗口。2020年新冠疫情突发之际,2018级摄影专业的潘志成主动联系家乡团县委,参与到疫情宣传报道中,深入志愿者岗位、医院、扶贫基地,一干就是四个月。其间他创作的《武汉的天就要亮了》获“国青杯”全国大学生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开始就现在》获第12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二等奖,被五河团县委授予抗击疫情“五河好人″荣誉称号。他坚定地说:“疫情之下,只有离得近,才能拍得真”。2019年8月当学院赴宁国实践团队结束回到家乡后,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突袭宁国,团队队长2017级新闻学专业郭振丹主动向学院团委负责人张雁做了汇报,并联合同赴宁国的仙霞镇团队一起发起了为灾区捐款的活动,共募集善款近3000元捐赠给了当地红十字会。“做贡献 树形象”成为学院实践育人的主要考量,既要为学生专业成长搭就平台,更要为强化师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教学的时空场景。2018年12月,三峡移民实践团队获得了《南风窗》调研中国全国十强团队,团队队长张吴越获得个人突出贡献奖,整个团队区获得了15000元的资金资助,在团队指导教师马星宇的倡议下,团队成员决定预留2000元为下一年度的实践团队作为启动资金。一年后,获得资助的畲乡团队成员再一次为下一届的同学预留了2000元启动资金。显然,这种传帮带的相互关爱体现的是新传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还是徽州传统文化,新传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前沿观察到最真实的国情民意,也在基层一线生发出浓厚的家国情怀。
“知行合一”是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在新传学院广阔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上,完善的育人机制、专业的合力指导照亮一批批“新青年”的成长之路。如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深扎根在每一位新传人的心中,争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忠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早已成为全院师生的共识。接下来,学院也将更加发挥实践育人的既有优势,不断推进社会实践的课程化、专业化、思政化,努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