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引领,打造党建联创融合新格局
一、支部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播音主持教工党支部共有党员20人,支部书记拥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支委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其中1人为教授职称,3人为副教授职称,支部党员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占比达到了80%。支部先后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安徽省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家级“双创”示范党支部、安徽省“双创”示范党支部、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强国行”专项行动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点,通过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切实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具体举措
(一)搭建“党建联建”平台,深化党建联动机制
支部将党建联建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打造贯穿业内各领域的党建共同体。
搭建媒体党建协同平台。学院党委与安徽省内多家媒体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定期互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联合开展“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研讨会,实现了党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深化基层党建联动机制。学院主动联系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基层党组织开展联建活动,组织师生党员赴基层一线考察调研,学习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经验和实践成果。通过“理论微宣讲”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1
构建高校党建共同体。加强与兄弟高校党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分享党建工作经验。举办“强国有我,传媒先行”党建论坛,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党组织共同参与。
(二)一手抓马新观,一手抓业务实践
支部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三进三融”举措深化教学改革:进课堂,融入教材;进头脑,融入思想;进实践,融入行动。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等专题课程,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观。
提升新闻传播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特别邀请《人民日报》安徽分社原社长刘杰教授担任“强国行”讲师团成员,定期开展新闻采写、编辑、评论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AI+新闻”赋能
支部立足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将科技创新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推动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学院搭建“智能尖兵工作坊”平台,开展虚拟人制作、VR新闻制作等新媒体教学实践。同时,建设“数字媒体云课堂”,推动课程资源上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渗透。探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应用,开展“AI+新闻”教学和科研赋能研究,推动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数据思维和智能应用能力。
(四)打造“校媒”基地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将实践育人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构筑了全链条式实践育人体系。
构建“八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学院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平台,构建了“八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涵盖课程实验、实验实践课程、专业采风、专业见习、联合作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作)、暑期社会实践等八方面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实践能力。
打造“校媒共建”实习基地群。学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15家省市重点媒体单位合作,打造“校媒共建”实习基地群,形成“校媒共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并每年提供“实战化”锻炼平台。
图片2
推动红色文化走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走读”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安徽省大部分地级市,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展现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今后计划累计制作红色主题微视频16余部,实现安徽省域全覆盖。
图片3
三、工作成果
(一)深化党建融合,推动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通过多维联动构建党建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深化行业协同,联合主流媒体举办“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专题研讨会,推动党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二是强化基层共建,通过校地党组织联建机制吸纳创新经验,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效能;三是打造学术共同体,牵头举办高校党建主题论坛,联合兄弟院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拳头效应”,构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集聚效应”,显著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品牌影响力与社会示范效应。
(二)校媒共建红色课程,双轮驱动育人实效
与安徽日报客户端合作,推出《红心走安徽》红色走读课程,以微课形式宣传安徽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将“课程思政”和红色文化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地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三)三维协同,深耕国情教育新范式
构建国情教育立体化平台,创新实施“专题讲座+校本教材+国情大讲堂”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国情讲座,编写《新时代国情教育读本》校本教材,持续开展“国情大讲堂”系列活动,同步组织“百名学子看百年”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融合的教育新范式。
(四)科技赋能媒体融合,产学互动创新实践
与科技企业合作,联合成立“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室”,推动教学科研与行业互动。与芜湖市孪生科技公司联合成立“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室”,教师参与开发的全媒体内容作品已在多家媒体单位得到应用,带动了教学科研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校媒协同,知行融通
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专长,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媒体活动,和省内外100多家媒体建立联系,省内外签订实习基地100多个,借助讲座、培训、业务交流、采风、实习等多样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成果送到媒体,助力地方媒体的转型和发展。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精彩一课”大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演说大赛、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专场报告会,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生宣讲团”。
“强国行”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支部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大幅提升。为服务区域发展签订横向合作项目5项,开展“马新观进媒体”20余次,新签共建单位5家,开展“马新观讲座”60余场,汇编马新观论文集一本,正在联系出版。
四、行动计划
下一步,支部将继续深化“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拓展党建联建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更加广泛的党建共同体;二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动思政元素更好融入专业课程;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与课程建设,培养“智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全链条、一体化”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