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以“强国行”专项行动为引领,打造党建联创融合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5-04-28 12:58:03

一、支部简介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播音主持教工党支部共有党员20人,支部书记拥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支委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历,其中1人为教授职称,3人为副教授职称,支部党员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占比达到了80%。支部先后获批教育部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安徽省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国家级双创示范党支部安徽省双创示范党支部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支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强国行专项行动总体部署,紧密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点,通过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格局,切实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的新闻传播人才。

二、具体举措

一)搭建党建联建平台,深化党建联动机制

支部将党建联建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打造贯穿业内各领域的党建共同体。

搭建媒体党建协同平台。学院党委与安徽省内多家媒体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通过定期互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联合开展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研讨会,实现了党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深化基层党建联动机制。学院主动联系安吉县融媒体中心基层党组织开展联建活动,组织师生党员赴基层一线考察调研,学习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经验和实践成果。通过理论微宣讲进社区、进农村活动,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片1

图片1


构建高校党建共同体。加强与兄弟高校党组织的交流合作,共同开展党建活动,分享党建工作经验。举办强国有我,传媒先行党建论坛,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党组织共同参与。

(二)一手抓马新观,一手抓业务实践

支部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思政育人体系。

强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学院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三进三融举措深化教学改革:进课堂,融入教材;进头脑,融入思想;进实践,融入行动。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等专题课程,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体融合发展系列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价值观。

提升新闻传播专业技能。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特别邀请《人民日报》安徽分社原社长刘杰教授担任强国行讲师团成员,定期开展新闻采写、编辑、评论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三)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推动“AI+新闻赋能

支部立足数字时代发展需求,将科技创新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推动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

推动新媒体技术教学应用。学院搭建智能尖兵工作坊平台,开展虚拟人制作、VR新闻制作等新媒体教学实践。同时,建设数字媒体云课堂,推动课程资源上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渗透。探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教育中的应用,开展“AI+新闻教学和科研赋能研究,推动智能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数据思维和智能应用能力。

(四)打造校媒基地群,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学院将实践育人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重要抓手,构筑了全链条式实践育人体系。

构建八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学院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实践育人平台,构建了八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涵盖课程实验、实验实践课程、专业采风、专业见习、联合作业、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创作)、暑期社会实践等八方面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实践能力。

打造校媒共建实习基地群。学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日报、新安晚报等15家省市重点媒体单位合作,打造校媒共建实习基地群,形成校媒共建、产教融合的育人模式,并每年提供实战化锻炼平台。

图片2

图片2

推动红色文化走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走读实践活动,足迹遍布安徽省大部分地级市,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展现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今后计划累计制作红色主题微视频16余部,实现安徽省域全覆盖。

图片3

图片3

三、工作成果

(一)深化党建融合,推动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学院通过多维联动构建党建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深化行业协同,联合主流媒体举办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专题研讨会,推动党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二是强化基层共建,通过校地党组织联建机制吸纳创新经验,切实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效能;三是打造学术共同体,牵头举办高校党建主题论坛,联合兄弟院校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拳头效应,构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集聚效应,显著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品牌影响力与社会示范效应。

(二)校媒共建红色课程,双轮驱动育人实效

与安徽日报客户端合作,推出《红心走安徽》红色走读课程,以微课形式宣传安徽的红色资源和红色文化,将课程思政和红色文化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地方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素养的人才。

(三)三维协同,深耕国情教育新范式

构建国情教育立体化平台,创新实施专题讲座+校本教材+国情大讲堂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国情讲座,编写《新时代国情教育读本》校本教材,持续开展国情大讲堂系列活动,同步组织百名学子看百年沉浸式党史学习教育,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相融合的教育新范式。

(四)科技赋能媒体融合,产学互动创新实践

与科技企业合作,联合成立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室,推动教学科研与行业互动。与芜湖市孪生科技公司联合成立媒体融合创新实验室,教师参与开发的全媒体内容作品已在多家媒体单位得到应用,带动了教学科研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五)校媒协同,知行融通

结合学科特点和研究专长,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媒体活动,和省内外100多家媒体建立联系,省内外签订实习基地100多个,借助讲座、培训、业务交流、采风、实习等多样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研究成果送到媒体,助力地方媒体的转型和发展。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精彩一课大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主题演说大赛、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专场报告会,成立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生宣讲团

强国行专项行动实施以来,支部党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大幅提升。为服务区域发展签订横向合作项目5项,开展马新观进媒体”20余次,新签共建单位5家,开展马新观讲座”60余场,汇编马新观论文集一本,正在联系出版。

四、行动计划

下一步,支部将继续深化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拓展党建联建的广度和深度,构建更加广泛的党建共同体;二是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推动思政元素更好融入专业课程;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与课程建设,培养智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四是完善实践育人体系,构建全链条、一体化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闻传播人才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郭锦怡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支部通过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协同发力,构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