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汪刚,男,安徽黄山人,中共党员,2016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儿科学方向)专业宣传委员,2021年起担任共青团安徽医科大学委员会副书记(兼职)。曾获徐叔云奖学金、张锡祺一等奖学金、启航奖学金、校“优秀学生党员”、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双百大赛校园赛三等奖、太极拳比赛校一等奖(团体)、全国大学生学术英语词汇大赛本科组三等奖,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项,以共同作者于中外期刊发表论文三篇。现被录取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儿外科学硕士研究生。
五年时光,如白驹过隙。2016年的初秋,我踏入了这座一直期待着的医学学府;2021年的初夏,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我的医学新征程。在毕业季的时点,过往迎着朝阳赶往教室、披着星光回到寝室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早八晚十的日子成为了我不断前行的动力。在安医的五年里,时而欢欣鼓舞,时而追悔莫及,时而踌躇满志,时而灰心丧气,安医见证了我的成长,我用心地度过了在安医的每一个普通而又珍贵的日子。
如校训石上所刻的“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一直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两条主线。大一时,我尝试加入了校学联、南校区广播站,每周忙碌的撰稿、采访、新媒体设计与繁重的课业让初入大学的我无所适从,下学期不忍直视的成绩让我痛定思痛。大二时,我选择退出校学联,全身心投入基础医学课程的学习。同时,在学校安排的早期科研项目中,我与同伴积极进行实践操作。在李菲菲教授的指导下,我们申报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获国家级立项,对于MicroRNA在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做了大量的文献阅读,并撰写一篇英文综述。平日的课程学习与课下的文献阅读、实验操作相结合,让我很好地掌握了基础医学的普遍逻辑。
大三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过渡的一年,不同的学科特点要求我们尽快改变学习思路。课上的每一个病例都让课本上枯燥的文字倍加生动,我很快形成了从临床病例出发的学习思路。大三与大四两年时光,除去日复一日的专业学习,我积极参与了“三下乡”、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刻感受到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滞后性,坚定了献身安徽儿童医学的决心。同时,在党支部宣传委员的工作历练中,我变得更加开朗乐观,综合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漫长的宅家生活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网课之余,专业课本之外的书籍让我见识了缤纷多彩的世界。通过阅读人文、社会学科的书籍,我愈发感受到人文的力量——这在临床工作中是与临床技术同等重要的。七月,我正式开始了临床实习,每日的跟台手术、接送病人让我渐渐适应一附院紧凑的工作节奏。回想这一年的临床工作,临床思维的锻炼与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是最大的收获。
安医的这五年,或许会遗憾,如同高中一般的大学生活也许会让我们错过很多其他专业同学正在他们轻松、自在青春里发生着的精彩,但是——这五年里我所经历的每个枯燥难捱的期末季成为了我漫长医学生涯的宝贵财富。或许会失落,参加的无数个项目与比赛有很多石沉大海、铩羽而归,但种种经历助我探明了前行的方向。五番春夏轮回,不变的是那颗“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从医初心。
座右铭: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