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雁阵” 护航全生命周期健康——公共卫生学院徐德祥教授团队
2023年11月23日,在环境与健康领域顶级期刊《环境健康展望(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IF=10.5)发表孕期全氟己烷磺酸暴露的最新研究成果;2024年2月14日,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16.6)发表多代父体肥胖降低子代精子质量的最新发现;2024年5月17日,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IF=14.3)发表自闭症研究最新结果。2024年上半年,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徐德祥教授团队喜报频传,团队成员连续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这个平均年龄不足40岁的团队,先后承担了43项国家级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280余篇。
头雁领航 锚定全生命周期健康研究
“我们团队现在主要是基于全生命周期健康理念,研究配子发生、受孕过程、整个孕期、出生后不同阶段暴露环境有害因素对全生命周期健康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夏日的阳光热烈而灿烂,公共卫生学院17楼会议室里,一位神采奕奕的教授正满面笑容地介绍着团队研究方向,他就是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毒理学团队的大家长——徐德祥教授。“目前,我们团队有25人,很快还会有新鲜的血液加入。”谈起团队成员,徐德祥如数家珍。
团队的领导者是团队的核心与灵魂,是队伍的领头人与主心骨。优秀的团队一定有优秀的带头人。198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徐德祥来到安徽医科大学工作,与同事们一起组建卫生毒理学教研室,开始从零到一的探索。一步步走来,他作为老一辈公卫人,经历了艰苦奋斗,也迎来了繁花似锦。如今的徐德祥是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环境毒理学”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出生人口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连续10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是首批入选安徽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团队中还有一位重要的领航人就是现任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的王华教授。王华是我校自主培养的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2004年王华本科留校后在学院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王院长是非常拼的人,尤其是最初工作的几年,一年休息时间不超过5天。”提起王华,徐德祥赞不绝口。除了是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王华还是安徽省杰青,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省高校拔尖人才,曾获中国毒理学会首届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安徽青年科技奖。他不仅在科研领域阔步前行,也带领着学院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具有较高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带头人不可或缺,能找到一个有价值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也至关重要。团队主攻方向一直聚焦生殖发育毒理学和发育源性疾病的环境病因机制。将科研重心转移至生殖发育毒理学源于一次偶然的实验观察发现。事情要从十九年前的一个晚上说起。那时徐德祥正带领团队进行肝脏药物代谢酶方面的研究。他们用细菌脂多糖构建感染模型研究孕期感染对母体肝脏药物代谢酶的影响。“那天晚上,只有我一个人在实验室,解剖孕鼠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让我大吃一惊:几乎所有胎鼠都出现神经管畸形。”徐德祥回忆起那个晚上的情景时说:“妊娠期间因感染所致神经管畸形绝大多数来自TORCH(弓形虫、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感染,难道细菌感染也会引起神经管畸形吗?我‘关起门来’查阅三天文献,没发现相关文献报道。”从此团队开启了生殖发育毒理学的漫漫科研旅程。
迄今为止,徐德祥教授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面上项目18项,重大研发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子课题4项,青年基金项目15项,另外获得省级项目23项。团队先后在Environ Health Perspect、Nat Commun、Adv Sci、Redox Biol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280余篇。团队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奖3项,中华预防医学奖1项、华夏医学科技奖1项。
群雁齐飞 形成特色研究方向
“现在有些小孩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学习、行为和情绪却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很难与同学和家庭成员相处。这些是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典型表现,属于发育源性神经系统疾病,其患病率达6-10%;另一重要发育源性神经系统疾病是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些发育源性神经系统疾病给患儿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极大负担。”谈到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徐德祥分享了他们开展这项研究的初衷。
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以刻板行为和社交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越来越多研究发现产前不良环境暴露是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持续升高的主要原因。王博博士2014年加入卫生毒理学系,作为团队重要成员将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环境病因机制作为其主攻方向。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在国际知名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IF=14.3)发表原创性研究论文。研究证实孕期暴露空气污染物硝基多环芳烃能引起子代孤独症样行为障碍,阐明了脑发育过程DNA羟甲基化修饰改变在1-硝基芘诱发子代孤独症样行为中的作用。该研究成果为揭示发育源性疾病的环境病因机制并有效预防孕期暴露空气污染物诱发自闭症谱系障碍提供理论支撑。
团队中有人专注重金属暴露对胎儿发育的长期影响,有人研究增塑剂DEHP对亲代生殖健康和子代发育的损害作用,有人利用流行病学方法开展人群队列研究,有人专注营养代谢与母婴健康……“每个人是一个点,连起来就是一条线。”目前团队成员均拥有自己的主攻方向,每个人的主攻方向又正好拼接起团队特色研究领域。近二十年来,团队围绕环境暴露与生殖发育健康这一主题,遵循从人群到实验室再到人群的研究模式,筛选出一系列发育源性疾病环境危险因素,聚焦研究发育源性疾病环境病因机制,探寻发育源性疾病的有效预防策略,取得系列研究成果。
当被问到引进团队成员条件时,徐德祥给出了八个字:“个人出色、各有特色”。“首先成员需要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其次是优秀的个人品质。”团队组建非常重视多学科融合,“我们团队多数成员具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背景,但也有来自非预防医学专业的优秀人才;团队有些成员主要从事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有些专攻环境化学分析;有些成员主要开展基础实验研究,而另一些成员则专注于临床转化。来自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研究方向的成员从不同角度聚焦同一科学领域开展系统研究,共同为揭示发育源性疾病的环境病因和机制做出贡献。”
每个人都是一块美玉,在团队的滋养和打磨中,方能更加夺目。团队培养人才时,以四个“一流”为目标,即一流的科研条件、一流的成长环境、一流的工作业绩和一流的公卫人才。在青年教师的成长中注重老带新的传承,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形成了“高目标-多环节-全过程”模式培养,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公共卫生和相关领域高级人才。
勤奋和坚持助雁阵展翅高翔
“很多人都认为当老师是一份安稳清闲的工作,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从2000年到2024年,我几乎没有过节假日。付出越多,收获才会越多。”四十年如一日,徐德祥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坚信“勤奋和坚持是通往成功的最佳路径”,这种精神也鞭策激励着团队中的每个成员。
“下午三点,我们聚在徐教授办公桌前,对着电脑逐字逐句改标书,从撰写研究内容一直到整理参考文献,中间一起吃顿简餐又开始修改,一直站着改到了晚上11点半,才逐渐达到大家都满意的最终版。”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宋亚平描述着她的一天,而这种“站在一起思考问题”的场景是徐德祥团队工作时最常见的场景。
朱华龙是我校卫生毒理学系硕博连读的优秀青年人才。虽然才刚刚毕业两年,但他已经是校聘副教授并获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资助,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对于这个团队,他最大的感触就是:“‘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原来是真的。”“白加黑”“5+2”对这个团队来说已是常态,但是他们却说“做自己想做的事,再累也不觉得累。”
黄以超是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青年拔尖人才。选择加入这个团队,除了团队负责人的真诚邀请,他更在意团队的成长环境。“我是2020年底以东南人才三类引进而加入这个团队的,当时我就被团队文化和特色方向深深吸引。我眼中的徐教授是一个懂得识人,更懂得用人的团队引领者。团队的发展像一种传承,长辈提携小辈,同事之间相互帮助。”近年来黄以超已在《自然●纳米技术》等中科院一区Top期刊发表论文3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主持国自然面上、安徽省优青、省教育厅优秀青年等项目9项,“希望我们可以把火炬接下来,并传下去。”关于未来,黄以超坚定地说。
“徐老师和王老师知道青年成长需要什么,非常感激他们对青年学者的关怀和帮助”“是团队老师们带领我走上科研之路,帮我实现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徐教授是团队的大家长,以大格局引领团队的发展”……谈及这个团队,每个成员的言语中都是感恩。
良好的成长环境,让这个团队里年轻人越走越远,但是他们的目标远不止眼前的实验室和操作台,他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聚焦全生命周期环境暴露,助力全生命周期健康研究,实现全生命周期健康的目标。
“真正的上医是治未病,想要提高整体人群健康,还是要从预防开始,从基层入手,中国公共卫生的未来在基层,我们应该鼓励公共卫生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多向基层发展。”在一流学科暨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推进座谈会上,徐德祥如是说。也是在徐德祥的鼓励下,团队培养的研究生宋晓玥今年选择去江苏昆山社区卫生机构就业。
“公共卫生有非常美好的前景,基层公共卫生水平的提升对全民健康至关重要,欢迎同学们报考公共卫生专业相关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希望广大毕业生能到基层去奉献青春,为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采访的最后,徐德祥寄语未来立志从事公共卫生事业的青年学子,希望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仁心”的崇高理念,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宝贵的青春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