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打造“医工研坊”平台,深化“三导师”协同育人新机制
为应对新时代医学与工程科技融合对创新人才提出的挑战,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在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中,系统展示了其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实践。该校通过构建以“医工研坊”为实践载体、“跨学科—跨平台—跨评价”为核心的协同育人新机制,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院系、学科与课堂内外壁垒,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性升级与优化。

工科教师+临床导师+企业工程师的“三导师”制度
该机制的核心举措是建立了由“工科教师、临床导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组成的“三导师”制度。这一制度并非三类导师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一套规范的“三共同”模式——即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指导项目实践、共同评定学生成绩——来实现深度协同。在这一框架下,工科教师确保工程理论的扎实与技术的先进性,临床导师从一线诊疗场景中提炼真实需求、确保研究方向的临床应用价值,企业工程师则引入产品化思维与行业标准。三方的持续互动与协作,从源头上保障了教学与指导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与实践导向。
在支撑体系方面,学校着力整合了原本分散的教学与实践资源,并打造了跨学科实践平台——“医工研坊”。该研坊有效统筹了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等平台与课题资源,使其共同聚焦于“医疗电子仪器”这一特色发展方向。在这一实体空间内,学生能够在“三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开展从临床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原型开发到系统联调的完整项目流程。“医工研坊”的建立,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集中且高水平的软硬件支持,为其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等高阶实践竞赛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医工交叉集体备课
综合来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通过打造“医工研坊”实体平台与构建“三导师”制度,在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上进行了实质性创新。这一探索为系统化培养具备扎实工程实现能力、临床问题意识与产业创新素养的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实践案例,其经验对于同类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