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1921》党史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2021-06-21 16:19:50 北京大学

2021年6月17日,由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主办的“不忘初心,百年青春”——《1921》党史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

会议现场

北京大学党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大钊讲席教授、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陈晋,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王浦劬,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在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史春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杜玉芳,天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李挺伟,红色光影宣传负责人方卫等领导、专家出席。《1921》影片联合导演郑大圣,《1921》影片毛泽东同志扮演者王仁君,《1921》影片出品人程武等与各位领导、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孙熙国主持会议。

研讨会围绕“庆祝建党百年,研讨‘1921’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感悟思想伟力,推进伟大实践”的主题开展。

王浦劬致辞

王浦劬在致辞中指出,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今天,我们聚集在北大,学习党史,研讨“1921”的意义,就是为了加深对党的历史和党的理论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研究,努力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演员王仁君、出品人程武,先后介绍了电影创作和拍摄的初心与过程。

郑大圣发言

郑大圣深情地回顾了上一次拍“中共一大”题材电影的过程,即十年前由该片导演黄建新先生所导演的《建党伟业》,讲述了此次拍摄过程中给自己提出的几个新要求:一是先学习做足功课,为此找到了新的党史资料,发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一次呈现在电影中。二是把“一大代表”在会议期间的思想碰撞、激烈的辩论呈现出来。我们相信,有革命激情的人本质上是有浪漫情怀的,要把这些年轻知识分子的灵魂和活力表现出来。三是影片的电影语言,努力与当下青年人对历史的审美期待共振。总体而言,是想复建一个伟大历史时刻的实际场景,塑造可以触摸的现实生活,由此努力引起观众的共鸣。

王仁君发言

王仁君此番为第三次扮演领袖人物毛主席,在表达了对伟人的崇敬之后,王仁君分享了黄建新在拍戏过程中的悉心指导,黄建新反复强调,在塑造领袖人物这一形象的时候千万不要概念化,不要贴标签。演员要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成长与变化,并且要把它们表达、演绎出来。王仁君在表演时也积极努力展现出在民族危亡关键时刻一位抱负高远、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用最青春的自然表演形式展现一代领袖的青年风范。

程武参与讨论

与会专家分别围绕“1921”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必然性和影片《1921》的观影感受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陈晋发言

陈晋论述了1921年建党的必然性。他指出,“1921”是一个无尽的题材,无尽的话题,是“1921”前80年历史演变的“果”,是100年后今天一切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因”,所以既是中国共产党出发的初心的象征,也是党永葆青春的精神的塑造。

1921年的建党是先进知识分子把握大势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真理的历史进程。28岁是参加党的一大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其实把当时58位全国党员的年龄一平均,还不到28岁。13人里还有两个00后,一个是1901年出生,一个是1902年出生,一个19岁,一个20岁。早期开辟中国革命新方向的人是一群年轻人,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也是一个年轻的政党,具备“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精神。中国共产党走过100年,今天创造这么伟大的奇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它出发时就具备青春气质,如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是立志于千秋伟业,百年还是风华正茂。

王在全发言

王在全指出,运用影视来讲党史,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从《1921》这一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聚集在一起,努力探索和追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现实路径。这一初心使命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最强大的动力和源泉。同时,影片也给我们带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思考,如纲领之争、道路之辩,在历史过程中发生的思想碰撞,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史春风发言

史春风指出,当年这些年轻人为什么要建党?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他们在选择之后又走向怎样的道路?这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是现代史和党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影片《1921》对于这些问题予以多方面呈现,努力营造党史教育理性与感性结合认知的基点,以具像的形式解答抽象的问题,是党史教育的创新。

杜玉芳发言

杜玉芳指出,历史艺术片,大事不虚,小事不拘。《1921》是历史片,也是青春片、现实片、生活片。这部影片对于党史教育具有启发性,党史教育和宣传可以采用影视化作品,通过对人物鲜活形象的刻画和更加有趣地讲故事,使党史常讲常新,同时,可以通过国际和国内不同视角,阐述百年沧桑与民族复兴;通过比较分析视角,如比较早期共产党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与早期国民党人,凸显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通过历史的透视,体现现实的关照,可以使人们认同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一致性。

李挺伟发言

李挺伟指出,1921年的历史意义在于开天辟地的信仰伊始,时代价值在于百年奋进的信仰躬行。《1921》影片展现了青春之力、青春之志,不仅是人物的形象,更是内在的精神与呼唤,如同演员所呈现的“心中有信仰、眼中有光芒”。电影是一个故事,是建党百年长卷的序篇;电影是一群人物,是建党百年的创业团队;电影是一部史诗,是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从《1921》还能讲到什么?不仅结合电影讲,结合人物讲,更要结合党史学习去讲《1921》,或者说是以《1921》电影为入口去讲党史,使之成为生动的教材。

方卫发言

方卫认为,《1921》是党史教育可视化的教材。他指出,电影要回归社会功能,在宣传和发行中,需要进一步做好内容编码,对政治营养和理论价值进行提示,对电影故事和电影语言进行分享,引导大家多角度多层次欣赏和体会电影,由此感受到年轻的共产党人的人格光辉和党的伟大,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历史内涵、重大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孙熙国主持并发言

孙熙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重大意义,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电影《1921》以艺术的形式生动地诠释了“1921”的重大意义,使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喜迎党的百年华诞和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影片《1921》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党的初心使命,以艺术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诠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深刻道理,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和功能。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6月17日,“不忘初心,百年青春”——《1921》党史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