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宝莱大使讲座:“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回顾与展望”

2021-11-01 13:00:49

2021年5月3日上午,应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党支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的邀请,中国前驻阿联酋、约旦大使刘宝莱先生做了题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回顾与展望”的讲座,并与2019、2020级阿拉伯语系学生交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双带头人支部负责人付志明老师主持了讲座。

刘宝莱大使首先回溯中阿交往史,将中阿关系概括为“三好”关系——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他谈到,习近平主席倡议中阿双方携手推进新时代战略伙伴关系,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将中阿关系比喻为疾风中的劲草。刘大使认为中阿合作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反映了当前阶段双方携手共进的大方向。

接着,大使从中阿友好关系得天独厚的坚实基础、有声有色的走深合作两方面开展叙述。他认为,中阿友好关系得益于以下五点:

一、友谊长存,历久弥新。从古丝绸之路到新“一带一路”,双方人民友谊的内涵愈发丰富。

二、目标相同,共同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阿的共同责任和神圣使命,双方会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三、优势互补,互通有无。中阿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双方可以取长补短、良性互动、增强活力。

四、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中阿双方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给予了坚定支持。

五、文明对话,互学互鉴。双方一贯主张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倡导兼容并蓄,相互融合,求同存异,为双方人民心灵沟通做了良好铺垫。

 


刘宝莱大使进行讲授

 

然后,大使围绕“中阿合作走深”,旁征博引,向同学展示近年中阿交往的丰硕成果。他概括为:

一、携手抗议,共克时艰。初期,阿方纷纷伸出援手支援中国,并且反对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充分体现“患难见真情”;在阿方疫情发生后,中方“投桃报李”,第一时间予以驰援,包括捐赠物资、派遣医疗队、电话会议等等。

二、助力解封,有序进行。目前中方已同19个阿拉伯国家和阿盟签署了“一带一路”文件,疫情期间,由中国铁建国际集团承建的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主体育场建设项目从未停工。

三、互相支持,坚定不移。阿方在涉台、涉疆问题上坚定支持中国,中方在叙利亚、以色列问题上公正立场。

四、《论坛》会议,成果丰富。2020年7月6日,中阿合作论坛第九届部长级会议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拓宽了双方的合作领域。

五、人文交流,十分活跃。学习汉语热正遍及许多阿拉伯国家,双方经常就多项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和互动。


 
同学们认真听讲

 

刘宝莱大使还就中阿关系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他认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大使用生动详实的故事一一解答同学们提出的中阿关系发展的问题。
随后,林丰民教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他谈及了历史上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对中国外交事业的影响,强调在外交和外事工作中的政治站位,期望同学们学习阿语的同时,了解中国的和平共处外交政策,了解中阿互通有无的友好交往,树立“智者筑桥”的对外交往观,为中国未来的外交事业做出贡献。

 


林丰民教授点评

 

最后,刘宝莱大使和同学们留影纪念,并将个人新近出版的诗集赠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阿拉伯语系副主任吴冰冰老师、青年教师李海鹏出席了大使的讲座。

 


大使和同学合影留念

 

  
大使赠书合影

(文/陈佳琪 刘玥桐,摄影/许政哲)


刘宝莱,1941年生。1960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称北京外国语大学)参加留苏(联)预备生培训。后因情况有变,改学习英语、阿拉伯语。1965—1967年,由外交部派赴摩洛哥穆罕默德五世大学拉巴特人文学院进修阿拉伯语。曾先后在驻摩洛哥、苏丹、科威特大使馆工作。1989—1991年,任外交部亚非司参赞、副司长;1991—1999年,任驻阿联酋大使、驻约旦大使;2000—2007年,任外交部外事管理司司长和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秘书长、副会长。退休后,曾任外交部老外交官诗社副社长,现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外交笔会副会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和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顾问等职。2020年12月获北京大学中东研究杰出贡献奖。


责任编辑:李海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刘宝莱大使首先回溯中阿交往史,将中阿关系概括为“三好”关系——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相关阅读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