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师德师风建设第一标准在新时代发挥引领作用
1.机制先行,组织保障。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构建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师工作部门统筹协调,各部门履职尽责、协同配合的大教师工作格局。明晰二级单位主体责任,强化对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协同推动和责任落实。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选优配强专职工作人员。健全制度和机制,制定《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教师师德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
2.师德教育,常训常新。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专题培训等方式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推动师德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坚持高位引领与底线要求相结合,将师德教育纳入月度理论学习、教职工岗前培训中,使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抓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建设,将师德专题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引导广大教师守好讲台主阵地。
3.示范引领,考核警示。建立教师荣誉和表彰制度,定期开展师德师风主题宣传活动,讲好身边故事,发挥优秀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优青,实施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特色育人模式,增强党对青年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团结凝聚。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建立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和违规通报制度,加强警示教育。
二、内挖潜能,外引人才,多措并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1.教发培训,搭台赋能。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制定系统培训计划,搭建多方参与的培训平台,丰富培训资源。有针对性的制定“会-能-善”教师培训目标,“量身定制”教师发展路径,达到教育教学、实践动手和社会服务等多重能力提升的实效,培养行为世范的“人师”、精通专业的“经师”、职业教育的“大师”。学校每年度投入培训经费180万元,组织专题培训不少于15项,培训人员达1600人次。鼓励支持教师学历提升,出台制度给予充分保障,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大学深造。开展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办教师发展论坛、教师研讨沙龙、专题训练营,指导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2.校企联动,共建“双师”。一是采用“一二三四五”模式加强教师企业实践工作,即“一个目标、二级管理、三方协助、四方实施、五个平台”,一个目标为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二级管理为校院两层管理;三方协助为学校、二级学院、实践企业共同制定实践方案;四方实施为学校、二级学院、实践企业、实践教师共同推动落实,五个平台指校外企业平台、校内中试基地平台、培训基地平台、大师工作室平台、工程师学院平台联动发挥作用。二是协助企业建立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发挥北京市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北京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国培基地作用,实现校企合作研究、共建流动站、共享教育资源,共同育人目的。三是开展技术技能型电科国匠实践培训项目,树立合作企业实践先进典型,凝练实践工作特色案例,为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拓展实践路线。
3.引育结合,扩充人才。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客座教授管理办法》等办法,拓宽学校引才航道。引聘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和教学名师来校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建设大师工作室,借助专家学者所在领域的影响力和工作平台,指导教师开展工作,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科研水平。近年来,引聘行业企业领军人才、大国工匠等10人,聘请教学名师、长城学者等3人,建设大师工作室4个。建立千人规模企业兼职教师库,拓展教师选用渠道,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三、健全教师队伍管理制度,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
1.评价改革,突出实绩。修订《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教职工考核管理办法》,实行分层分类评审、全面评价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评价体系,切实克服“五唯”的顽瘴痼疾。打通优秀教师职务晋升绿色通道,建立破格晋升制度,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积极性。将教师发展与职务晋升有效关联,构建系统发展体系,推动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同步提升。
2.岗位管理,完善聘用。强化岗位管理,完善以岗位为核心、聘用合同管理为基础的聘用制度,不断推进教师职务评聘和岗位分级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实现学校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岗位聘期制管理,做好聘后管理,严格聘期考核,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3.改革分配机制,强化激励。制定实施《工作人员奖励实施办法》《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制度,加大对业绩、能力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激励力度。制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加大对教师技术创新与服务的激励力度。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绩效分配向考核优秀单位和个人倾斜,充分发挥考核与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大与开发区的协同培育人才力度,用好基金会等各方资源,给予优秀教师奖励,有力促进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