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王谷娜、陈俊杰、宋建桐与北京鸿都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王爱龙联合组队,凭借作品《动力电池断电故障诊断与检修》斩获专业技能课程一等奖。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获奖背后,是艰辛与付出,是智慧与心血,是拼搏和执着,更是信心和希望。
一起走进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的“动力电池”获奖团队,聆听他们的奋斗故事。
1.咱们团队为本次比赛做了哪些准备?
我们团队从2021年4月13日起开始准备比赛,直至2021年12月13日完成国赛决赛,正好8个月,共计245天。现在回想起来,那些过往仍历历在目。
打胜仗靠两结,一个是团结,一个是总结。要说准备,我们可能最开始做的就是这两点,做到了团结,做好了总结。我们团队共4个人,有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专家,大家都是80后,算是正当年吧,沟通无障碍,工作起来效率就会高很多。当然,这中间也有碰撞,而思维的碰撞犹如盛宴,总是让人酣畅淋漓、受益匪浅。面对难度逐年递增的比赛,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欲取之,先予之。不懂规则,那就反复研读比赛方案,总结方案要点,再挖掘自身优势。思来想去,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是“课程为王”,打好职业教育是类型教育这张牌,明确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核心地位,走访企业、分析学情、融入赛证,尽可能的使得作品能够回归课堂并服务教学。
当然,上面所有的工作仅靠我们4个人根本无法完成,所以我总认为获奖名单仅仅是个代表,为之付出努力和心血的人远不止我们4个。可以说,是众人的合力托举,让我们站在了聚光灯下,接受荣誉和赞许。
2.请分享一下团队的参赛经验?
这个问题,我想用“研、教、新、战”四个字来回答。
首先,以赛促研。教学能力比赛源于2010年,十几年的深耕,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带给后续选手的却是难度逐年递增。此时,再参赛,我们就好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先要把巨人读懂,然后再去尝试超越。我们用什么超越?只能武装自己的头脑,去学习政策文件、去思考历年作品、去探究教育教学理论。
其次,以赛促教。2019年起教学能力比赛全面改革,参赛作品提交的内容体量增大、着重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对于我们来说,掌握动力电池检测与诊断技术就变成了我们团队所有人的必备技能,而面对三新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这并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们在比赛的同时,还要不断的研究行业、扩展原有知识体系,将知识内化于心再外显于行。这可能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再次,敢于创新。大家都知道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是全国双高校,凭借地域优势和学校实力,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与北汽新能源开展校企合作并成立了全国首家ARCFOX学院,这些为我们的作品奠定了很好的硬实力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反复思考,如何凸显实力后让作品更靓,那就是在软实力上深挖和创新,而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它一定是在原有积淀下的提炼和升华。
最后,战胜自我。工作中的瓶颈期是任何人都会遇到的人生常态,比赛时尤为明显,特别是满心欢喜、加班加点熬出来的成果被人否定时。然而,被否定后,可以失落,但更重要的却是调整自我、直面挑战。
3.参赛作品主题是如何确定的?有哪些显著的特色和亮点?
参赛作品主题的确定是有一定逻辑的。我们知道,新能源汽车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中流砥柱;动力电池即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部件,又是我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而动力电池断电故障风险等级较高,极易引起用户用车焦虑。所以,我们将参赛作品主题确定为《动力电池断电故障诊断与检修》。
特色和亮点归纳起来一共有四点:
一是课程思政有实效。2021年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前,我们用《动力电池及其管理系统》课程申报了国家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并获得批准,而后经过校内校外的推广,我们作品中“凝练课程思政主线,按任务和教学流程选取课程思政教育载体,以故事引入、专题嵌入等方式融入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范式被兄弟院校借鉴,在校内外得到了广泛推广。
二是教学模式有创新。我们从动力电池技术支持专员岗位工作流程出发,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和认知发展规律,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工作流程转化为教学流程,在教学流程中由企业大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完成课前、课中、课后的授课,以此构建了“双师同堂、三阶递进”教学模式。
三是教学资源有积淀。由于学校和企业有深度的校企合作,所以早期我们学校就搭建了基于产业发展和创新需求的产学研用协同的实践教学环境。同时,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构建“校企协同、实境再现”的教学生态环境,这就为比赛和日常教学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综评体系可落地。我们还是从岗位出发,构建评价模型,搭建过程性评价方案,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多元人工评价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再用自主开发的大数据行为分析软件进行智能分析,让教与学的情况显性化,并得到有效的改善。
4.在比赛过程中,有哪些特别感动的瞬间吗?
经历过的人都懂,那段时间,身心俱疲却要精神饱满,往往会因为一条信息、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而热泪盈眶,俗称“玻璃心”。
要说特别感动的瞬间,可能是决赛前夕吧。那时候压力爆棚,突然就失去了表达欲望,眼看着临近决赛却毫无状态。于是,领导、同事、学生全天陪着练习,轮番开导。
在这里特别感谢我们可爱的学生。都说无学生不课堂。虽然说教师教学能力比赛是教师的比赛,但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所以我们从始至终都在反复思考我们设计的课程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相比原来的教学是否能够有更好的成效。尤其在最后决赛打磨作品的阶段,团队成员每演练完一次都会询问学生的感受,学生们白天上课,晚上陪着我们练习到深夜,却比我们还精神饱满、斗志昂扬。还记得决赛那天,当我已经筋疲力尽想放弃时,学生笑着对我说,老师再来一次吧。当时我就红了眼眶。
总之,我的深切体会是,教学能力比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教学和心态上的一次挑战、一次历练、一次成长。
雄关漫道,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比赛虽然结束了,但课改一直在路上。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动力电池”团队正在将比赛成果融入课堂教学,赋能学生成长成才。期待他们在课改的路上砥砺前行,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