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校“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宣传月活动号召,文法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特开展“抗疫教育学者说”系列活动,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加强学风建设,培养研究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本期为您带来文法学部高教院张优良老师“在线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未来”。
在线教育与中国教育的未来
针对疫情下的在线教育,河北威县一中一名高三学生很兴奋地说:“小时候……畅想十年之后,或许我们都不用到学校上课了。在家里看着手机、电视和电脑,就可以跟老师在线上沟通。没想到今天真的实现了。真是不可思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线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但是我们应该更进一步,以疫情为契机推动在线教育发展,重塑中国未来教育。
一、疫情之下在线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因为应对疫情的原因,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停课不停学”,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各种线下培训机构也迅速将教室搬到了互联网上,各种线上平台和学习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在线教育迅速成为新的社会热点。校长、教师和学生从最初的质疑,到实际推进过程中的磨合,再到现在的不断改进、乐于接受在线教育,这反映了教育场域中不同主体的态度变化。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感到很新奇,他们亲身体验到了在线教育的优势,也更乐于参与到线上课程之中。但是,疫情下的在线教育远没有达到完美的状态,在不同地方出现了诸如移动终端设备、网络覆盖率、平台承载量、技术使用熟练程度等一系列问题。但可以预期的是,疫情中在线教育暴露出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将加速在线教育的升级与优化,为在线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
一方面,网络设施的硬件、软件还存在问题,可以进一步优化在线教育的支撑条件。疫情期间政府和学校正在查漏补缺,为学生线上学习创造便利条件。比如河南省教育厅要求全面排查学生在家学习情况。对既不具备网络条件又没有智能手机和电视机家庭的学生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协调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给予经济困难学生手机流量费用的减免和照顾。我们相信,在政府部门强有力领导下,将很快实现基础设施的优化,宽带、智能手机或电脑、移动终端设备成为每个学生的必备,区域、家庭条件等将不再成为任何障碍,在线教育将成为每个学生自主的选择,从而真正实现人人可学、时时可学、处处可学的理想局面。
另一方面,教师创新教学模式的积极性不高,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师对在线教育的认知。之前的在线教育呈现“上热、中温、下凉”的现象,即国家政策倡导力度较大,学校层面也响应国家号召,但教师推行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源于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认知问题,认为在线教育可有可无。然而由于疫情的影响,在线教育再也不是可选项,而成为必选项。为了迅速开设在线课程,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为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为了优化课程教学资源,教师普遍积极搜集各类课程资源,学习并应用网络教学手段,探索替代传统教学模式的最优模式。不难想象,经过疫情阶段的实践,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在线教育不再是短期的行为,更可能演化为教育组织、师生个体的习惯,并制度化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推进传统学校的转型发展。
总体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疫情将显著改善人们对在线教育的认知,提高对在线教育的接受度、满意度,在线教育重塑中国教育将成为必然。
二、在质疑声中快速发展的在线教育✦
其实,在线教育并不是新事物,人们对在线教育的质疑由来已久,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堂在线平台等都是在线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组织形式。受到来自技术、制度、社会环境、受众等方面的影响,在线教育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每次在线教育以不同形式出现并“吸粉”时,就会有人质疑:“这不还是之前那种形式的翻版吗”“看它这次能流行几天”?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也多次感慨:“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人们发现,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但对传统课堂的影响仍然较为有限。学生所用的课程资源仍以纸本为主,教学模式仍然是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学术界被人津津乐道,但是由于管理评价体系、技术水平、学校实际支持力度等各方面的限制,教师开展教学模式创新的积极性并不高。
但是人们的质疑并没有阻挡在线教育的进步,反而促使在线教育不断优化升级,获得了更快的发展。究其原因,除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之外,还源于在线教育的便利性和资源的丰富性,在不同程度上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优质教育的需求。通过在线教育,少儿与外教进行“一对一”的外语学习,外教的可选择性强且成本较低;上班族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选修职业培训课程,课程更具针对性且不影响平时工作;老年人通过“养老管家”等平台,可以选修文学艺术、健康保健等课程,丰富业余精神文化生活。因此,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在线教育,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螺旋式上升,在人们的质疑声中不断实现突破,其“火爆”程度呈现出周期性和阶段性特征。近年来,信息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的结合,更是助推今天的教育呈现全新图景,未来的教育必然更具无限魅力。
三、在线教育重塑中国未来教育✦
在特殊的疫情形势下,中国在线教育获得迅速的推广。笔者认为疫情不仅是危机,更是改进中国教育的契机。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会以何种形式融入中国教育,中国教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呢?
1. 丰富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模式
在线教育可以拓展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在线教育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有多种形式,包括同步互动直播课堂、录播课堂和在线自主学习等。每种形式各有特点,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优化了传统教学模式。部分教师引入优质慕课资源,作为在线课程的补充,拓展了课程资源;部分教师在呈现课程材料时适当加入视频、图片和音效等,提升了课程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部分教师通过弹幕的形式,强化了学生的课堂参与互动,优化了课程教学效果。在疫情影响下,中国正在进行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实验。教师短时间内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在线教育培训,并汇集了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这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的“翻转”,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方式,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并积极思考,实现课堂模式变革。
2. 促进资源共享,推动教育公平
在线教育可以实现“破坏式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公平是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无论是政策层面的倡导,还是学校和家庭,都希望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教育。然而,关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除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不充分等影响之外,不同阶层的孩子在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也存在差异。我们靠什么方法才能快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和大城市的孩子有一样的学习环境呢?在线教育或许可以快速促进区域优质资源共享,“成都七中那块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2018年底,“成都七中那块屏”真的刷屏了,其实自2002年起,成都七中就与企业合作,利用卫星传输技术,将成都七中的全日制课程直播到其他学校,迄今大约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数百所高中学校,每天约数千名教师、数万名学生与成都七中异地同堂上课。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两会期间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这个事非常好!”目前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行业受到了冲击。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在线教育机构纷纷招聘“共享教师”。对于各类学校而言,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完全可以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学科的“共享教师”“共享课程”。未来在线教育的特征之一即为共享,进一步拓展资源使用的广度,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普及,促进教育公平目标的实现。
3. 重塑教育流程,打造未来学校
以往置身其中的实体学校,可能将成为我们掌上设备中的虚拟学校。如果未来学校呈现(半)虚拟化形态,学校的容载量可能不再是按照建筑面积、宿舍床位来衡量,学生的数量可以无限增长,而实体学校的规模则可以无限缩小,甚至完全成为虚拟网络组织。学生学习的地方,可以是传统的实体学校,也可以在家庭、公共图书馆等任何场所,极大提升了学习的便利性。教师也许不再是具有职业资格的特定的一些人,世界各地具有特长的个体都可以通过在线的形式进入在线课堂。教师角色也将实现根本性转向,从“教的专家”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设计者和引导者”,从“专业训练的指导者”变为“学生人生发展的向导”。课程设计的导向不再是基于教师掌握的知识,而是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材施教可能真正成为现实。总之,未来学校将实现新技术支持下的系统变革,创造一种新的教育生态。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优化升级,自适应学习、人工智能、开放教育资源、拓展技术不断涌现,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条件。但技术本身不会直接影响教育,除非将技术融入到教育过程之中,所以师生的主体选择至关重要。以往师生个体化、小范围地选择在线教育,时下却成为每个人的必选项。看似无奈的选择,为人们重新审视在线教育提供了机会。同时,技术的非显著性、创新的艰难性、观念的牢固性以及教育的复杂性,都为技术重塑教育形态增加了不确定性。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大力倡导和主导建设下,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线上的课程资源质量不断提升,人们主动选择在线教育的意愿不断增强,信息技术必将优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或将加速。
文法学部
撰稿:高教院研究生党支部
排版:高教院研究生党支部
审核:陈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