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青年说|口罩时代 使命在肩

2022-06-12 22:46:24

党的二十大是我们党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为了更好的迎接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在建团100周年的大背景下,持续深入推进党史团史学习教育,引领化院学子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发扬奋斗精神,建功新时代,为党的伟大事业贡献青春力量,化学工程学院北区本科生第三党支部特面向全院举办“喜迎二十大,青春心向党”化工青年说微宣讲征集展示活动。

该系列活动围绕青年说理论中的信仰、青年说实践中的真知、青年说榜样中的力量、青年说专业中的魅力四个主题展开,鼓励同学们从理想信念、党的百年奋斗征程、身边故事、专业前沿的各个方面分享红色力量,传播奋斗精神,为党的伟大事业献出一份力。

以下为宣讲征集中来自化学工程学院北区本科生第三党支部的张耕艺同志的优秀作品。



化工青年说|口罩时代 使命在肩


化学工程学院北区本科生第三党支部-张耕艺


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北京市仍然处于持续的“抗疫”状态,前线医护人员在不竭奋战,各地防疫人员也尽忠职守,海内外的志愿者们,仍不断奉献爱心。在防疫物资中,口罩,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此重要的口罩,背后的历史,也同样曲折跌宕。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较早使用口罩的,是公元前6世纪古代波斯的拜火教徒,他们认为俗人呼出的空气是不干净的,所以祭司进行宗教仪式的时候,都要用布包住脸。这个概念,算是口罩概念的最原始版本了。元代宫廷中,便有传菜宫人用绢巾来掩口鼻,确保食品不染的习惯,这便是一种“类口罩物”。进一步了解,此种绢巾的“姻亲”,是先秦时代就已出现的“面衣”。《礼记》有载,女子出外时须遮面,既符合礼仪,也有挡风土之用,而女性遮挡之物,就名为“面衣”。

近代社会中,口罩的科学性愈加鲜明。经过不断地发展演变,人们制造了类似防毒面具的金属质地口罩,作用是阻挡工业粉尘进入口鼻,防止损害身体健康。

后来,德国医学家米库里兹·莱德奇,经过研发“创作”出了轻软的医用防飞沫口罩。1897年,德国的胡伯纳医生,改良了口罩结构,使之更加贴肤,且于双层纱布间安装了小铁丝架,使得形态更为立体规整。1899年,法国医生保罗·伯蒂,又制作出拥有6层布的口罩,其系结方式更为方便。

不仅海外医学家研究出各种口罩,我国近代也有创造口罩的白衣先驱。1910年,青年才俊伍连德医生,为防控东北地区的鼠疫,设计了双层纱布构成的“伍氏口罩”。因其价廉质高,便利安全,因而名垂医史。1911年,他设计的相对便宜和容易获得的口罩生产急剧增加。到1918年流感大流行时,这种口罩就已家喻户晓,科学家和许多公众至今还在使用。如今,美国一家公司撰文称,科学家伍连德改变了公共卫生职业和公众对疫情传播的理解。

如今,口罩作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可或缺的防控利器和战略物资,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盾牌。如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每一只口罩发挥最大效能,实现可重复使用,是防疫与环保中的重要问题。

北京化工大学陈建峰院士团队“口罩荷电再生重复使用技术”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张立群院士团队新一代聚丙烯熔喷材料及可重复使用口罩关键技术研究得到北京市大力支持。此口罩用60℃以上的水,持续并完全浸泡30 min ,悬挂晾干后或用电吹风吹干,就可以再次使用。如果按照一天佩戴8h来计算,使用新材料口罩至少可以使用三天。相当于把传统意义上的一次性口罩的寿命延长3~6倍。这些应急科研攻关项目为国家和北京市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成果支撑,贡献了“北化力量”。

如今,在新冠疫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佩戴口罩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我们身处在校园这个较为安全的封闭环境内,做好个人防护,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全校所有师生以及工作人员负责。为了进一步落实学校的防疫要求,党支部也组建了党员先锋岗,开展相应的活动,如为隔离区的学生送日常用品,检查教室内的同学是否规范佩戴口罩,教学楼门口进行体温监测,以及图书馆内巡逻检查口罩佩戴情况等。群之所为则事无不成,众之所举则业无不胜。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党员更要发挥先锋队的作用,自觉遵守防疫规定,用积极的力量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莫道春风归来晚,

浮云过后艳阳天。

同舟共济,科学防疫,

使命在肩,我们责无旁贷。

责任编辑:董华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化工青年说活动优秀作品分享:口罩时代 使命在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