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报道我支部成员参与北京化工大学“红色引擎”工程事迹
3月23日,《人民日报》以《北京化工大学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加强青年学者思想政治引领》为题, 报道了我校聚焦“双一流”建设和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连续多年实施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将其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通过政治、行动、价值引领,推动党建与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双融合的经验做法。报道中提及了我支部成员王丹在参与我校红色引擎”工程中政治引领,为青年学者成长引路护航方面的成长。
《人民日报》报道
中国科学家在成长过程中的书信、手稿、科学仪器,记录中国科技发展重大事件的文物、文献……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北京化工大学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成员在一件件珍贵展品前驻足深思、交流。
“学习了老一辈科学家的事迹,我更加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决心。”“红色引擎”工程成员、化工学院教授王丹说,他与团队正开展新的科研项目,助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
高校承担着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北京化工大学聚焦“双一流”建设和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实施青年学者“红色引擎”工程,将其作为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组成,着力推动党建与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双融合。
组织教师党支部书记、青年学者、组织员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参观学习
王丹的家乡山东临朐县是沂蒙革命老区,从小听着“沂蒙母亲”的革命故事长大,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是他儿时以来的梦想。
从北化博士后出站后,王丹留校工作。“2021年,‘红色引擎’工程第二期启动,将我吸纳为成员。”他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化工学院教授陈建峰是该工程的“政治导师”,有30多年党龄,“陈院士常说,‘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组团攻关什么’,他在思想和学术方面都给予我很大帮助。”
据介绍,“红色引擎”工程以青年学者为主体,成立“红色引擎”功能型党支部,学校党委书记兼任党支部书记,高层次人才党员担任支委,共有党员37人。同时,聘请10余位院士、专家、校领导为“政治导师”“学术导师”,助力青年学者成长。
青年学者处于确立职业发展和科研方向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政治上引导他们提高思想认识?
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参加干部人才加强党性修养专题培训班,与浙江大学、天津大学青年学者党支部共建开展组织生活,参加人才专题座谈会……王丹说,自己在“红色引擎”工程中成长很快,“最大的收获是将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坚定了作为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如今,王丹已成为一名正式党员。
王丹(左)在湖北与农业专家一起开展纳米农药防治水稻病虫害试验的田间调查
近年来,围绕加强青年学者思想政治引领、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校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吸引力,举办“科学家的格局观”等主题的“引擎茶座”,邀请党员院士、专家结合亲身经历为青年学者信仰引航、发展引路,并健全校院两级领导班子成员联系青年人才工作机制,在日常思想引领和科研攻关实践中提供“一人一策”针对性指导。
“通过‘红色引擎’工程,我们在加强人才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党员的培养方面积极探索。”该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同志介绍,近5年发展青年人才党员20名,一批青年人才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骨干、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研究项目,相应成果应用在多个关键领域。
组织青年学者赴未来科学城开展调研交流
“‘红色引擎’工程是学校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致力于培养一批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刘贵芹表示,学校始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将进一步探索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强化人才支撑,努力建设国家大化工领域的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支部也将积极投身其中,以实际行动为这一宏伟目标贡献力量,携手共创教育、科技与人才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