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两会青年说|两会中的点名案件
——法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学习两会青年说”专题栏目(四)
为深入学习贯彻两会精神,法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继续推出“学习两会青年声”专题栏目,支部学生党员聚焦两会热点,畅谈新想法、新目标、新期盼,共话愿景、共绘蓝图、共启未来。
本期主题聚焦于两会中的点名案件,选取最高法工作报告点名的62个案件的部分案件进行介绍,包括“PUA第一案”牟林翰虐待案、“姐弟坠亡”案、梁成运间谍案、“隐形加班”案、外卖员合法权益保障案。以下为具体内容:
1. 牟林翰案:婚前同居施暴须以家庭成员承担刑事责任
该案中,牟林翰在与北大女生包丽恋爱、同居期间,因为记恨包丽的性经历,对其施加了长期的语言凌辱,在这种持续不断的PUA下,包丽产生了深重的内疚情绪。牟林翰对此不仅没有主动纾解,反而变本加厉,包丽走不出这种PUA的伤害,最终于2019年10月服药自尽。
牟林翰凌辱同居女友致其自杀,以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确立了婚前同居施暴须以家庭成员承担刑事责任的司法规则。报告显示,2023年,最高法发布两批反家暴典型案例,对以“爱”之名家暴未成年人、离异后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予以司法规制。明确恋爱、同居遭遇对方暴力,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人民法院发出各类人身安全保护令5695份,同比增长41.5%。
2. 姐弟坠亡案: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
该案中,张波隐瞒已婚已育一子一女事实,与叶诚尘建立不正当男女关系,之后张波离婚。张叶二人共同预谋采用制造意外高坠方式杀人,致两名幼童死亡。其行为严重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犯罪动机极其卑劣,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和罪行极其严重。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判处张波、叶诚尘死刑,表明“法律和底线不容挑战”的鲜明立场。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显示,人民法院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零容忍,2023年审结案件4.1万件6.1万人,同比增长28.5%。报告中列举了不少案例:对“姐弟坠亡案”被告人张波、叶诚尘,假借恋爱性侵多名幼女的倪笃群,线上“隔空猥亵”线下威逼强奸的王小山、孙保昌等,依法判处死刑;小学生体育课意外受伤,家长起诉学校,校方已尽必要教育管理责任和救助义务,法院判定学校不担责;学生校内“抽凳子”玩闹受伤,学校强调学生守则,老师经常提醒,已充分尽职,法院判决由“闯祸”孩子家长担责。
3. 梁成运间谍案: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破坏分裂活动
该案中,梁成运于上世纪80年代就在美方支持下,虚构履历,包装成中国侨领和“爱国慈善家”,为美方刺探情报。他曾把赴美的中方人员安排到已安装监控设备的餐厅、酒店,还设置色情圈套,胁逼策反中方人员,并曾因立功获美方情报机关授予“功勋奖牌”。2023年,梁成运因间谍罪被江苏法院判处无期徒刑。
深入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法院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依法惩处从事间谍活动的美籍港人梁成运等,形成有力震慑。
4. “隐形加班”案: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
最高法报告明确把“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作为线上“隐形加班”的认定标准,让在线工作有收益,离线休息有保障。本案中,李女士主张的加班系在微信或者钉钉等软件中与客户或者同事的沟通交流,一审法院对李女士的主张未予支持,北京三中院二审改判支持李女士加班费3万元。
本案系全国首例在裁判文书中明确“隐形加班”问题,首次对利用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隐形加班提出相关认定标准的案件。本案创造性地提出“提供工作实质性”原则和“占用时间明显性”原则作为对“隐形加班”问题的认定标准,填补了法律空白,深刻诠释了“能动司法”的理念,生动体现了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科技发展、回应科技创新的态度与能力。
5. 外卖员合法权益保护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本案中,外卖平台用工合作企业通过劳务公司招用网约配送员何某,约定何某与某劳务公司之间为劳务合作关系,某劳务公司根据订单完成量向何某按月结算劳务报酬;何某须遵守某货运代理公司制定的站点工作制度,从事配送工作期间,何某每天8:30到站点开早会,每周工作6至7天,每天在线接单时长为8至11小时不等;对于不服从平台调配、无故拒接平台派单、超时配送、客户差评等情形时,某货运代理公司均按一定比例扣减服务费。
通过分析双方之间存在较强的人格从属性、经济从属性、组织从属性,仲裁委员会认定某货运代理公司对何某进行了较强程度的劳动管理,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该案破除了企业利用“外包”规避相应法律责任的“挡风板”“防火墙”,保护外卖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部署。
法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预备党员杨佳丽分享学习感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