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长江流域仅存的2个通江湖泊之一。但是自2006年后鱼类产量增速放缓,甚至停滞不前。为了进一步明确鱼类产量变化的原因,并对今后发展进行预测,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副教授、湿地学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成员王玉玉从2008年开始,在鄱阳湖开展鱼类(食物网)研究。她主持的自然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水情变化对鄱阳湖湿地食物链长度的影响机理》对鄱阳湖“四大家鱼”产量原因及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
研究指出,随着过度捕捞、采砂、三峡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的持续,鄱阳湖渔业资源衰退,渔获物小型化、低龄化、低质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三峡工程运行后鄱阳湖出现了枯水期延长,水位偏低的现象。低枯水水位下,湖区洲滩长时间出露,大量螺蚌脱水死亡,湖底的水草和底质环境受到破坏,将使鱼类产卵场和索饵场等鱼类繁衍生息的有效面积进一步减少。
研究发现,江湖洄游性鱼类 “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鄱阳湖中摄食肥育,繁殖季节结群逆水洄游到长江干流的各产卵场生殖。产后的亲鱼又陆续洄游到食料丰盛的湖泊中索饵。四大家鱼对鄱阳湖的水文情势变化非常敏感,其在鄱阳湖渔获物中所占比重已从1950的15%降到现在平均约6%的水平。
研究表明,水位管理、增殖放流和渔业管理均能提高四大家鱼的生物量,削减水文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其中渔业管理措施效果最强。模型预测分析研究发现即使在最佳恢复情景下(最高水位+最大增殖放流量+禁渔),由于长江干流和附属湖泊阻隔,“四大家鱼”总生物量仍比至三峡工程建设前2000年鄱阳湖生物量偏低。
研究表明,提高枯水期水位将通过增加湖区生产力对于四大家鱼生物量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关于鄱阳湖水位波动幅度鱼类产量之间的关系仍需在进一步研究。增殖放流的幼苗死亡率非常高,因而效果不佳。湖区违法网具和禁渔期违法捕捞现象仍存在,渔业管理措施需加强。
“2020起在长江干流和鄱阳湖全面禁渔10年对于恢复鱼类资源有着重要意义。”王玉玉副教授介绍到,目前北林大保护学院科研团队继续开展鄱阳湖区常湖池的沉水植被和鱼类研究。作为湿地学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成员,今后也希望通过党建+工作模式,带领学生为当地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