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强国行专项行动——在西洞庭湖:从党建引领到生态保护的深度实践

发布时间:2025-04-28 21:17:34

      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背景下,教育部发起的“强国行”专项行动为高校党支部融入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湿地学“双带头人”党支部以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践起点,通过党建联建、科技支持和实践探索,紧扣“党建引领、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大任务,充分发挥高校党支部的政治引领功能和学科专业优势,为地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开创保护新局面

湿地学党支部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之一,将西洞庭湖确定为行动的重点合作区域。这一选择不仅基于湿地学科的专业优势,更是对保护区亟待解决问题的精准回应。西洞庭湖作为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但也面临监测体系不完善、数据积累不足和技术支持匮乏等问题。为此,湿地学党支部从党建联建入手,探索党建工作与生态保护业务相结合的创新路径。

2024年3月底,湿地学党支部与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机关党支部开展党日活动,通过共同参与植被调查和样品采集工作的形式进行实践培训。





9月底,湿地学党支部与保护区管理局座谈交流,进一步明确了合作方向,围绕监测需求、技术培训和数据共享等问题达成了多项共识。这次座谈不仅使双方建立了信任和合作基础,更形成了初步的湿地生态系统监测合作体系框架,为后续制定科学的监测与保护方案提供了依据。



二、技术赋能保护区,协同优势更显著

在座谈和交流过程中,保护区管理局提出缺乏长期生态监测数据和技术指导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瓶颈。湿地学党支部迅速行动,整理相关文献和数据,为保护区补齐历史数据的空白。同时,针对监测方法和技术指导不足的问题,支部制定了技术培训计划,将在未来为保护区编制量身定制的监测方案。这种高校与保护区间的精准合作,为生态保护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科学解决路径。



保护区管理局也在合作中贡献力量。在湿地教工党支部科研团队不在湖区时,保护区主动承担野外观测任务,为长期监测提供补充数据。此外,保护区还为野外采样工作提供了船只支持和安全保障,确保研究活动顺利开展。通过这种互补型合作,双方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中实现了“双赢”。



三、数据共享与机制建设,推动合作可持续化

湿地教工党支部与保护区还着手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高校将公开发表的论文、毕业论文以及网上可查询的数据资源整理后,统一提供给保护区使用。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率,也为保护区的长期生态保护规划提供了科学参考。



此外双方还计划在北京林业大学召开专题会议,进一步商讨合作细节,明确长期协作框架和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湿地教工党支部的科研技术能力与保护区的实际管理经验有机结合,为建立生态保护合作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四、从试点到推广,打造生态保护全国样板

作为“强国行”专项行动的试点与示范点,西洞庭湖的实践不仅着眼于当前,更为未来树立了可推广的标杆。湿地教工党支部计划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校地合作模式推广至其他保护区和基层单位。支部已开始探索与鄱阳湖和黄河三角洲等自然保护区的合作方向,计划通过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举办教育服务活动以及打造品牌党课,进一步扩大“强国行”专项行动的影响力。湿地教工党支部还将围绕产学研结合,探索科技成果的转化路径,并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开展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创新。通过这种多方联动模式,“强国行”专项行动不仅服务于地方生态保护需求,也推动了高校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责任编辑:雷霆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湿地学“双带头人”党支部以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实践起点,通过党建联建和科技支持,为保护区解决生态监测难题。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