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实践育人】《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数据集(2023年)》共建顺利完成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工程教研所党支部组织委员孟凡鑫副教授和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蔡博峰主任联合牵头建设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基础数据库,并形成《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2023)》,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与生态环境部规划院签署合作协议以来取得的首项重要成果。
本次数据共建工作的最大亮点,是在以往城市范围一、范围二碳排放核算的基础上,加入了包含城市十种关键材料在内的城市范围三碳排放的核算,本团队硕士研究生孙宇彤、侯佳琪整合并梳理国内外城市碳排放核算方法,开发了城市范围三碳排放核算方法并申请专利,这项工作对全面了解和管理城市碳排放至关重要,将进一步推动城市实现更全面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本次数据共建通过线上讨论的形式组织和协调参与,6月18日正式启动,共有36位共建者全程参与,其中包括本团队7名研究生及本科生。团队7位同学全部担任此次共建工作中分小组负责人,并由研一学生胡含泊负责此次工作整体统筹及汇总分析工作。各位同学在工作中积极主动认领核算任务、与共建者交流探讨、认真审核校对核算结果,历时54天,顺利完成中国341个城市的数据收集及核算工作,形成《中国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数据集(2023)》。本团队将与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继续奋斗在城市温室气体基础数据建设中,为提升中国城市级碳排放数据贡献力量。
北师大环境学院:城市范围三碳排放核算项目团队介绍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征途上,团队成员们正以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城市范围三碳排放核算贡献力量。今天,我们有幸介绍这支由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优秀学生组成的团队,他们正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城市范围三碳排放核算方法学,为中国城市范围三碳排放数据提供支持。
团队负责人:孟凡鑫
孟凡鑫,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规划与管理。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全球适应性中心等科研项目6项,在Nature Food, PNAS等期刊发表60余篇SCI/SSCI论文,3篇入选ESI高被引,牵头出版专著《绿色一带一路》,3项成果被生态环境部采纳应用,获国际循环经济大奖赛“Wege Prize”提名奖、北京科协青年优秀科技论文个人奖,担任Cell旗下The Innovation青年编委、RES期刊编委,担任中国城市温室气体工作组组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变化分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
项目主要成员:
孙宇彤,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负责数据集中范围三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构建、核算工作组织与答疑。
胡含泊,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负责范围三数据核算工作的整体统筹及汇总分析,同时参与方法学的构建工作。
张姁,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在城市范围三碳排放核算项目中担任省份负责人,负责数据审核和参考文献整理。
侯佳琪,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负责数据集中范围三碳排放核算的方法学构建,为核算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王亦妙,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2023级本科生,负责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28个城市的核算工作,并作为省份负责人参与湖南等省份的核算。
马其汶,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负责11个城市的数据统计核算,与团队成员一起共创数据集,享受合作的乐趣。
胡哲嘉,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2023级本科生,在本次数据共建中负责安徽省和重庆市的数据审查工作。
结语
这些年轻的力量,正以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热情,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的工作不仅对城市碳排放核算有着重要意义,也为我们所有人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让我们期待他们在未来取得更多成就!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