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践育人】《生态经济学》北京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优秀课程

发布时间:2025-03-01 21:30:05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生态工程教研所党支部组织委员孟凡鑫副教授和支部宣传委员刘耕源教授共同负责的本科教育课程《生态经济学》,经专家组评审,获评校级“课程思政建设优秀课程”。

微信图片_20250301205543

为深化学生的理论认同与实践自觉,系统培育兼具环境意识、综合思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与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生态经济学》课程团队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多学科交叉优势,通过重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课程团队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循环经济等议题转化为专题化思政载体,建立"传统知识奠基-科研任务驱动-思政内涵链接"的螺旋式教学架构,采用"理论讲授+课题研究+实践调研+学术讲座+主题辩论"的多元教学矩阵,基于“传统知识讲授+科研任务+课外实践+学术前沿讲座+主题讨论”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实现了贯穿教学全周期的沉浸式思政育人。

【教学模式优化调整】建立“以传统知识传授为基础、以科研任务为驱动、以课程思政为链接”的主体探索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从社会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思政讨论,基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碳中和、循环经济、能源转型、韧性城市等思政内涵,结合科研任务设计若干选题,学生分小组开展课外实践调研,将课堂知识与实践第二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体悟价值观。

微信图片_20250301205556

【考核方式优化调整】精心设计以科研训练为导向的小组作业模块,将思政融入作业选题,将课堂知识点应用于实际问题,以课堂汇报形式呈现,学生互评,培养科研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加深对思政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专业认知及学术自信。

微信图片_20250301205601

【课程内容优化调整】深入挖掘现有教学内容思政元素以匹配知识主题,如可持续发展知识主题对应“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邃历史观,拓展补充知识和人文性的双翼内容储备;跟踪教学团队研究成果动态,及时补充课程案例或更新知识体系;定期开设《生态经济学》课程学术沙龙,形成“环境生态系统工程高端讲座”品牌,累计邀请18位国内外学术专家开设前沿讲座,培养学生学术兴趣。

微信图片_20250301205606

【党建引领课程思政】以党建为引领、实践为主体,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打造“思政”+“生态”主题实践研学活动,力求使学生从多角度体会生态经济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思考因地制宜打造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提升学生的专业感知与思想认识,从多角度践行环境学科的应用理念,建设“既红又专”的人才储备力量做出贡献。

课程评价与成效

教学体系建设成效:《生态经济学》课程连续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教改项目以及“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支持,均顺利结题。负责人以“生态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方法”为主题,在“2024年新时代高校环境教学改革与创新交流会”中“生态文明类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分会场进行报告,得到同仁的认可和好评。《生态经济学》教学团队运营“生态环境系统工程”、“城市与区域生态研究所”2个学术公众号,发文近200篇,阅读读量近10万次。

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成效:《生态经济学》课程以科研为驱动的小组作业形式孵化出多项学术成果,包括6篇学术论文(含发表1篇SCI、2篇Nature子刊在投)、2项专利、5项竞赛获奖(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大赛北京赛区一等奖、国赛三等奖、京师杯一等奖等)、2项校级社会实践(一等奖、三等奖)、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项结题优秀)。

党建引领教学成效:《生态经济学》教学团队充分挖掘教学体系思政元素与红色教育资源,聚焦都市农业、碳中和、智能技术、生态旅游、清洁能源、海绵城市等热点主题,开展10余次课程思政实践活动。其中,“绿色先锋·光伏研学”活动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报道。

微信图片_20250301205610


课程特色与创新

创新点1:以科研任务为驱动的学术小组作业形式,链接课堂知识理论与课外实践调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课堂讲授的理论和方法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同学们实现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创新点2:《生态经济学》课程建立了“环境生态系统工程高端学术讲座”品牌活动,同步邀请相关主题外专指导,提升学生国际视野,提升课程国际影响力,推动了环境生态工程学科发展。


责任编辑:孟凡鑫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党支部成员共同负责的本科教育课程《生态经济学》,获评校级“课程思政建设优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