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全球最大碳市场:中国碳排放交易的进展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5-10-09 09:35:5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市场化环境政策工具,被欧美等国家广泛应用于温室气体减排实践,并逐步发展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政策。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其碳市场建设不仅直接关系到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也对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完善具有关键意义。尤其是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加速、绿色低碳发展需求日益突出的背景下,系统研究碳市场运行与优化路径具有重要现实价值。基于此,北京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生态工程教研所党支部战金艳教授指导硕士生王启迪,联合研究组成员全面梳理了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在环境、经济、创新与社会等方面的多维影响,揭示了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碳价偏低、覆盖范围有限、配额分配和监管体系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制度优化和未来发展方向。该研究不仅为中国碳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低碳转型路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研究结果与讨论:

结论1:碳市场发展取得显著进展

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自2011年启动试点以来,已完成从地方探索到全国统一市场的跨越。目前,全国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两千余家重点排放企业,控排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交易体系。在覆盖范围方面,正逐步由单一电力行业向钢铁、水泥等重点高排放行业扩展,温室气体种类也有望拓宽。与此同时,我国在制度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陆续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政策法规,逐步健全配额分配、交易结算、MRV(监测、报告与核查)等制度体系,市场运行的规范性和法治化程度明显提高。这些进步为碳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

结论2:政策效应在四个维度呈现差异化影响

从已有研究看,碳排放交易政策在环境、经济、创新和社会四个维度产生了多方面作用。环境效应:总体上有效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并在部分地区带来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经济效应:短期内部分高耗能行业可能面临产出和就业压力,但长期有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效应:激励了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但对中小企业存在一定抑制,表现出异质性;社会效应:改善了空气质量与居民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就业和社会公平,但也可能带来局部健康风险。这些差异表明碳市场效应具有复杂性与区域性特征。

cb16d092-569d-4e92-b8e7-886649a0cea0

结论3:制度和市场运行面临突出挑战

尽管碳市场初步建立了全国统一框架,但在运行层面仍存在突出问题:与国际主流碳市场相比,中国碳价水平偏低且波动较大(图3),难以形成强激励;配额分配以免费为主,总量控制约束不足;覆盖范围局限,仅涉及少数行业和温室气体种类,整体减排潜力尚未释放;MRV和法律监管体系不够健全,市场活跃度和透明度不足;部分地区还存在“绿色悖论”的风险。上述挑战共同制约了碳市场的长期稳定性与政策效力。

3

结论4:未来需要多层次优化与国际联通

针对目前碳市场现有挑战,研究提出的优化路径包括:逐步引入配额拍卖和碳金融工具,提升碳价水平;完善总量控制与分配机制,强化约束力;逐步扩大行业和气体覆盖范围,关注利益相关者在碳市场中的作用;健全统一透明的MRV与监管体系;并积极推动与国际碳市场的对接。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中国碳市场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研究总结:

本研究系统梳理了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脉络与现状,分析其在环境、经济、创新和社会等方面的多维效应,并揭示了市场运行中存在的绿色悖论、碳价偏低、配额分配不完善、覆盖范围有限及监管体系不足等问题。研究强调,中国碳市场既是“双碳”目标的重要制度抓手,也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一环,其未来发展需要在制度优化、市场扩展与国际联通等方面持续推进,以实现由初步建立到高质量运行的转变。

论文信息:Wang, Q.; Zhan, J.; Zhang,H.; Cao, Y.; Yang, Z.; Wu, Q.; Otho, A.R.China’s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 Current Situation, Impact Assessment, Challenges, and Suggestions. Land 2025, 14, 1582.


责任编辑:战金艳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梳理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多维影响,揭示了市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制度优化和未来发展方向。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