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详情页

教育兴邦 师范报国丨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北师大党史学习教育

2021-05-17 09:52:00

5月4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刊发《教育兴邦师范报国——北京师范大学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听90后给00后讲党课》《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内容 弘扬革命精神》三篇文章。

光明日报整版报道北师大党史学习教育.jpg

源:光明日报

师范报国.png

家国谁与立?责无旁贷在藐躬。

1919年夏,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缪伯英用行动回答:毛遂自荐,拜师李大钊,从此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这让我们更加理解青年人应该如何‘立大志’。”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副书记倪佳琪的微党课,让学生们走近了从这所学校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首位女党员——缪伯英。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北师大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老师和各类人才,也曾拥有过李大钊、鲁迅、梁启超这样的一代名师。这是北师大的光荣和骄傲

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北京师范大学,一所“红色师范”:中国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在这里传薪播火,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全国最早的基层组织之一,以魏野畴、黄道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出……

百余年弦歌不辍、踔厉风发,教育兴邦、师范报国的红色基因,已深深熔铸北师大人的精神血脉。“自1902年建校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的办学初心,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我们要深刻认识党史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学校传承红色基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用“三个深刻认识”,向全校干部师生阐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大意义。

赓续红色师范的精神血脉

百年奋斗历程中,先辈们留下的足迹,传递着信仰的力量。回溯北师大近百廿年的校史长河,为党和国家奉献青春乃至生命的故事灿若星辰,是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

“现重建此碑,冀我新中国青年,继承烈士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为振兴中华贡献青春。”这是位于北师大学六楼、学七楼的中央“三·一八”殉难烈士范士融、刘和珍、杨德群纪念碑的一段碑文。碑座正面镌刻着启功先生写的“碧血丹心”四个字。

在京师学堂西侧,刘和珍浮雕默默矗立。卧石上刻有鲁迅先生撰写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的语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青年学子清明红色祭扫活动是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北师大五四纪念碑前,师生齐唱团歌,中共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坚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担当使命。


基因代代相传.jpg

北师大“建党百年祭英烈,红色基因代代传”清明祭扫活动


纪念标识在校园矗立,也铭记在人们心里。

以李大钊、鲁迅、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名师先贤在这里唱响了变革社会、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时代先声,北京师范大学也因之成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策源地、中共党组织在高校的重要发源地和一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活动中心。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火种曾经在这里点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故事在这里书写,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红色基因在这里延绵不绝。北京师范大学的共产党员们,永远在党的指引下前行这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黄会林参与“百万师生网络歌咏比赛”时的真情讲述。年轻时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黄老分享了那段难忘经历。党史学习教育不仅要有滋有味,还要有声有色,唱支歌儿给党听,北师大人把赤子之心唱得响亮。

京师学堂.jpg

北师大京珠两地学子参加“唱支歌儿给党听”百万师生网络歌咏比赛

北师大京珠两地学生参加“唱支歌儿给党听”百万师生网络歌咏比赛

在完成沉浸式体验环节录制后,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8级本科生孙许铭给百年前的学长写了一封信。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赵世炎,曾就读于北高师附中。他年纪轻轻就胸怀大志,带领附中同学参加五四运动。今日之中国已不是那个在谈判桌前只能唯唯诺诺的弱国了,我要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上的成就一一细数给他,让他知道当年为争取国家权益而作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孙许铭说。

这样的“对话”何尝不是一种激励。“未来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的责任落在我们这一代肩上。”孙许铭坦言。

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他们的青春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闪闪发光。

讲好党史学习教育这门大思政课

百年党史是最丰富、最鲜活、最有力的思政课素材,我们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遵循知情意行的育人规律,着眼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同频共振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学校上下要共同讲好党史学习教育这门“大思政课”。

紧跟步伐、永不褪色的红色师范,爱国进步、择善固执的家国情怀,敦品励学、诚信质朴的京师品格,弘扬师道、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北师大党史研究室、校史研究室副主任魏书亮在自己的党史学习教育心得中,尝试这样凝练这所百年老校的红色基因。

围绕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北师大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做了很多探索,不断深化师生对学校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的认识理解。

辅导员开讲啦是北师大近期推出的一个线上宣讲项目,由30名辅导员骨干组成宣讲团,深情讲述党的历史。

革命烈士诗歌是生命在关键时刻迸溅出的火花,是蘸着理想的热血写就的诗:有的是用牙刷柄在监狱的墙上刻写,有的是用树枝在雪地上划出,有的是在赴刑场的路上高声朗诵……许多人是朗诵着这些诗歌成长的,许多诗句至今仍然隐藏在我们记忆深处,让我们眼睛潮湿。”汉语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任雅才从革命烈士诗歌学习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百年党史卷帙浩繁,如何以小切口、小故事发掘真性情去代替宏大叙事,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思考着力点。”任雅才表示。

用声音串联党史故事,传承红色经典,汲取信仰力量,也唤起昼夜前行的初心使命。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北师大发起了百人诵百年朗读者活动,征集100位师生校友,共读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主编的新书《初心往事——一百个党史故事》,以有声书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的艰辛历程。

王炳林说:“讲故事不是讲奇闻轶事,而是运用权威的资料,选取一些读者感兴趣的话题,通过描述鲜活的历史过程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现党的奋斗史、理论创新史和自身建设史,揭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历史奥秘。

担起新时代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在北师大的几个校园都矗立着木铎雕塑。木铎,又称大铃,象征着文教振兴。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北京师范大学是百年名校,是我国最早的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学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十分精练地诠释了师范的意义。百余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坚持教育兴邦的不渝初心,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水平人才,成为推动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

一篇题为《党的理论创新引领中国教育科学发展》的六千余字长文,是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交给学校党委的学习报告。他在文末附言:“作为老党员又是教育工作者,我要主动向党汇报学习心得。

今年92岁的顾明远已有62年党龄。他表示,教育是我们党的事业,我把做老师作为一个党员的义务和责任,要使我们的一代胜过一代,这样国家和社会就会越来越进步

百余年前,中国共产党先驱李大钊的话语掷地有声: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生逢盛世,当肩负重任。我将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为党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以史明志,文学院2019级本科师范生刘宇川坚定地表示。

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十四五”期间,北师大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特别是832个脱贫摘帽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培养一批、输送一批、提升一批”的思路,实施从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教育质量监测诊断、奖励和公益行动的全流程、闭环式、系统性的改革举措,这套组合拳统称为强师工程

学史当力行,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大力推进强师工程,以心怀国之大者培育大国良师,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四有好老师,办好党和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

讲党课.png

我的家乡在福建泉州洛江区最北端的虹山乡。在外人看来,虹山乡就像貌不惊人的地瓜,带着土味和贫瘠的标签。但是近几年,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让所有人都看到了虹山也有地瓜那沁甜的内核。这份沁甜,就是脱贫攻坚酿造而来的。”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硕士生、宣讲团团长彭紫荆,在为广州广铁一中的学生们讲授党课。

教室里、屏幕前,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有的还不时拿着笔做笔记。彭紫荆从自己的家乡福建对口帮扶宁夏切入,结合电视剧《山海情》片段,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宁夏西海固人民在党和国家扶贫政策的引导下,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不断探索脱贫致富路径,通过奋斗获得美好生活的故事。

2021年3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与广铁一中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实践基地,承担了广铁一中校本课程“学党史,担使命”授课任务,共同探索党史学习教育新模式。宣讲团主要成员由2019级硕士生党支部的党员组成,全部是90后学生党员。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我们要把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里。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善于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委副书记赵云慧说。在学校党委及学院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北师大历史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学生宣讲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已完成四周的授课任务。

如何讲好一堂党课?如何使内容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这些是宣讲团经常思考的问题。

“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我虽不是党史专家,教学经验也不丰富,但我明白,宣讲不仅仅是说道理,更应该在叙述上下功夫,在细节处做文章。”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硕士生常家玮,在一次次“磨课”中有了这样的体会。

教育者先受教育。以“浸入”代替“灌输”,宣讲团党支部每月按时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理论学习,学习中央最新精神;党小组定期研读原典原著,还到北京各大博物馆搜集红色文物素材,做好资料整理。同时,怀着崇敬的心情反复研读红色历史故事,带着感情试讲、带着使命试讲,努力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悟得深。

宣讲团的90后和广铁一中的00后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相得益彰。广铁一中高一学生卢雅说:“学党史,跟党走,担使命,当自强。在党史学习过程中,我更加深刻地领悟了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身上所展现出的崇高品格和闪耀着的宝贵精神,值得我用一生的时间学习。

广铁一中教师崔迎表示:“北师大的学生们准备的课程内容史料丰富、贴近生活,讲课风格活泼多样,让听课的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有了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值得我们一线教师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是课程思政的新尝试。通过构建一个大学生给中学生讲党史的平台,使青年人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学相长,彼此成就。


丰富党史教育.png

讲述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冯留建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工作中,我结合“大思政”育人格局和红色文化育人传统,用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方式将革命精神巧妙融入党史学习教育,努力使党史学习教育既有价值性,又有知识性,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坚持细节和情节相结合,以情感的逻辑演绎革命精神。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教育引导学生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必须以红色故事为着力点,立足深度描写,以微观细节承载宏大历史叙事。在讲述诸如“半条被子”等红色经典故事时,着重刻画军民鱼水情这一细节,表现出共产党人与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品质,塑造共产党的群体形象,赋予历史故事以强烈的现场感。不少学生听完后,更真切地理解了红军长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

坚持理想和信念相结合,以教育的逻辑感悟革命精神。通过讲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形象。努力做到以信仰传递信仰,以灵魂唤醒灵魂,以理想激发梦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在讲述完“两弹一星”背后许许多多工程兵隐姓埋名,在茫茫戈壁滩无私奉献的故事后,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一份力量。

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历史的逻辑陈述革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唯物史观这一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以党的伟大历史征程为依据,搜集掌握丰富的参考资料,努力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用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讲清楚、讲透彻历史事件,客观反映历史原貌,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学生们在听课后表示,要认真学习“四史”,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坚持以史铸魂,补好精神之“钙”。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5月4日,《光明日报》红船初心专刊整版报道北京师范大学党史学习教育,刊发3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