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奖专访丨许心怡:学会和自己和解

2020-12-17 16:39:12

人物介绍

许心怡,2018级教育学专业,2019-2020学年平均学业成绩94.46,综测排名教育学第一。现任2018级教育1班班长,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宿舍自我管理委员会人事部副部长、教育学部学生会监察人事部干事。

 在社会实践方面,2019-2020学年,累计完成各类志愿服务43小时。连续两年担任“育智队”的队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线上为青海省海南州第二民族高中的同学们开展暑期兴趣课程;担任“希望田野”远程网络支教课程主讲;担任家乡社区疫情防控志愿者。

 在科研创新方面,主持立项国家级本科生创新课题《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个案研究》;主持结项校级本科生创新课题《北师大教育学部前置课程的设置及其效能的评估研究—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并获校级优秀;主持参与第二十八届“京师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术论文获评一等奖;主持结项校级寒假返乡调研课题一项。

 在综合发展方面,参加过2020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2019年“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未来教师素质大赛、2020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11.jpg

1

国奖与学习生活


Q:首先恭喜师姐再次荣获国家奖学金,与第一次获得奖学金相比,这一次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对于争取国奖,师姐有什么经验和建议可以分享吗?



去年,因为参评的同学们都非常优秀,所以能获奖感觉还是很意外的。和上次一样,这次其实还是感觉比较意外。因为我觉得今年自己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地方,所以能够评到国奖,还是蛮惊喜的。

 我觉得对于国奖不能说是争取,这应该是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的事情。国奖只是一个附加性的成果,一个外部的评价,是别人对你的认可,更重要的是自己体验的过程。要有自己的一些理想与目标,把国奖当做副产品,而不是作为去追求的最终目标。重要的是给自己的定位,是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一些目标和追求,然后踏踏实实去走好每一步。这样到最后,能够获奖的话,会感到高兴;如果没有的话,我认为也不是一件很要紧的事情。因为不管是否拿到了它,只要我做了我自己该做的事情,我成为了真实的我自己就可以了。


Q:师姐在大一刚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是否也经历过迷茫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针对大一的师弟师妹们您有什么建议吗?



其实迷茫就是人生的常态,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迷茫。相对而言,我觉得自己在大一的时候没有很迷茫,因为从进北师大第一天起,我就对自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规划,比如:自己需要在哪些方面多一些努力,我会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然后一步一步地去做好。大一的时候,同学们可能都会对时间分配有一些迷茫,大家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既要学习,又有一些学生工作,还要留一些自己安排的时间,我该把什么作为重点?对此,我认为每个人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认为特别有价值的事情,我们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定位,然后进行一个初步的规划,找到这个平衡点,把自己的时间合理地安排,把它花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提前做一些规划和安排,把大学的四年时间利用起来,向着好的生活状态去努力,这样就可以了。


Q:师姐可以给大家分享一本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吗?可以分享一些对它的心得体会吗?



我想分享我的老师给我的一本书—《人间处方》。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一些小小的迷茫或是觉得自己有一些心结的时候,这本书里有一些人生小贴士,内容比较轻松。它是七本小册子,主要记录夏目漱石的一些书信,有给年轻人的寄语。迷茫时,可以抽出时间看一点点,调剂一下自己的心情,也可以找到一些小灵感的启发点,解决当时的一些困惑。我相信我们能够通过和书的互动产生自己的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


12.jpg

2

社会实践与科研创新


Q:师姐在担任班级和学生会的重要职务,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优秀成绩,请问师姐是如何高效安排时间的呢?



我觉得我前两年做得不够好,我指的不够好是说没有留出太多的时间给自己,把自己逼得有一点紧。

 其实,我认为还是要有重点地去做一些事情,然后要去放下一些事情,就像我刚刚说的做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情,高效利用时间。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很重要,这样才能更高效地工作。自己首先心里要有一杆秤,衡量是否值得花费时间做一些事情,如果值得,就认真地投入。同时还有一些利用时间的小技巧,比如:我会比较喜欢利用早八前的时间,可以用来背背单词或者是做一些课程的预习,以及复习上一周讲的内容,这样在听课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连贯。此外,我认为像写论文以及科研这一类任务还是需要整块的时间,去自己沉静下来思考或是写作,零碎的时间可以做一些学生工作之类的事务性工作,比如整理资料,做表格。


Q:师姐在疫情期间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那时候你是怀有怎样的想法去加入志愿者团体的呢?经历过后又有什么感想及收获呢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特别是作为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我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做一点事情。比如:我会想我能不能利用我的专业知识,通过网络授课这个独特的方式给远方的孩子们带去一点点的帮助,或是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的社区尽自己所能贡献一份力量。可能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只要能够带来帮助,不论力量的大小,我觉得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收获的话,在疫情期间,其实人与人处于一个相对隔离的状态,但是我能通过屏幕看到孩子们的一些互动和反馈,感受到了自己的生命也被点燃,我特别欣喜于和孩子们互动的片刻,一方面我能给他们带去一些力量;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会给我带来力量,而且我会觉得做这个事情是有价值的,也推动了我后续做一些支教工作。


Q:师姐参加过线上线下的支教活动,可以分享一下您对于线下和线上支教授课的不同感受吗?



第一次线下支教是在我大一的下学期,自己组织了一个支教队去青海省海拔3800多米的地方,给那边的孩子们带来例如心理健康和阅读绘本等这一类非常有意思的课程。真正开始线下授课时我发现线下和线上的授课感觉还是挺不一样的。一方面,真正面对面地和他们交流,需要更多地感受和应变;另一方面,因为海拔的问题,上课也会更累一点。但是我觉得那几天是我人生里非常难忘的一段经历,我至今的手机桌面还是青海的那片天,它会让我记住我选择研究教育的初心,它会让我觉得我所做的是特别有价值的事情。比如说我上生涯规划课程时,一开始,孩子们都感到迷茫,没有想过自己未来会是怎么样的;但后来上完课,有的同学说“我也想考到北京的大学去”、“我也想走出去,去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我当时就觉得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后来在支教快结束的时候,全班孩子们一起为我们唱了一首歌,那一刻我感受到其实教育不止是一个生命单方面影响另一个生命,学生的反馈也能够影响到我们。我们在这短短的一两个星期能给孩子们带来的知识影响可能是比较局限的,但是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个新的世界,能够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一点点影响和触动,我觉得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

第二年是疫情期间,和小伙伴们,在线上组织了支教活动,孩子们都是在线上听课,支教队成员们也都是线上直播。其实线上支教并没有比线下轻松,前期的筹备从磨课到各种设备的调试,背后花的时间一点都不比线下少。

同时,结合疫情期间的支教实践,我们也在思考,接下来怎样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更加多元化地去把这个支教做到更加长期有效。


13.jpg

Q:师姐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些关于授课、支教的经验和建议吗?



首先,我觉得教师对于一节课的质量是很重要的,不要总是抱怨学生没反应等学生自身的问题,有时教师需要自我反思:是不是我们的课本身就是不够吸引人,不够好呢?我认为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方面:

一是知己知彼。一方面要熟知教材,了解适合孩子们的内容,不只是追求达到一些应试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需要了解学生群体。比如说去支教就要了解支教地的学生特点,比如:他们的文化背景具体的学情等。二是对时间节点的把握。灵活利用课堂时间,大概卡好每一个关键环节的时间点,这样也就不容易拖堂或者是空留下太多时间。

同时,与学生交流时,我们应该保持亲和感,这涉及整个人的语言、教姿教态、板书等方面。此外,还应该体现出我们学部学生的特点,将我们教育学的一些原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课堂设计中体现出教育学的特色与科学性

除此之外,我们最好要有一些自己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思考,面向未来地去设计我们的课堂,对所教的学科有一定素养和积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


Q:师姐主持的关于北师大教育学部前置课程的校级本科生创新课题已经结项,您认为前置课程的设置对于本科生的意义是什么?在前置课程的选择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前置课是教育学部为了培养我们广阔的跨学科视野,培养、锻炼我们的专业素养而设置的。我们需要在非教育学的其他学科的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以及部分通识课里面,选满30学分的课程。但这个30分里,大家有很广阔的选择空间,可以选择同一个学科的,也可以选择不同学科的,就是可以说学部让渡了30学分出来给我们去选修别的院系的课,希望我们拥有多一些跨学科的知识。除了拓宽知识面,前置课还有利于我们陶冶情操。

我个人建议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有用的课程,也算不浪费自己的时间。例如想要成为学科老师,建议选修相关学科的课程,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增加学科积淀。


Q:在科研创新上,师姐有遇到什么挫折和挑战吗?是如何克服的呢?那时候的心路历程是怎么样的呢?



我大一第一次立项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从什么都不懂到慢慢入门,这个过程是艰难漫长的。因为没有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确定选题、撰写立项书、整合分析资料,都是从头开始慢慢摸索,边看书籍边尝试实践。研究课题的那一整年,我都在很专心地做这件事,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只要遇到和主题相关的内容我都会把它积累起来。很辛苦,但收获也很大。

有了第一次申报课题的经验,第二次立项就更从容了一点,心里多了踏实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去做。在写作的规范性上,我们也做得更加严谨了。

     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自己的内生力量和外部支持力量结合起来。首先,要想办法去解决问题,心中始终要有信念感,这种信念感带来的内生力量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另一个是要学会适当地向外界寻求帮助,我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相信自己的队友,他们始终和我在一起,我们是一起为这个课题努力,一起并肩作战的队友。同时也可以去和导师交流沟通,寻求一些方法指导,有很多经验和心得会带来很多启示。

14.jpg

3

关于未来


Q:师姐您在国奖之后是否有了下一个学习与生活的目标?方便透露您的计划与安排吗?



近期来讲,我最大的计划是把自己的整个身心状态调节好,然后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从现在到毕业的最大目标就是让自己能够去享受大学生活,希望自己真正乐在其中。我觉得大学就是你快快乐乐地走进来,心满意足地走出去,有了收获,有了成长,这就足够了。

安排的话,按照自己的计划,把每一天都过充实,给自己时间,慢慢来,一切顺其自然吧。

图片
END

文案丨吴梦琪

编辑丨张若文

采访丨吴梦琪 张金兰 张若文

责编丨付豪哲 王辛羽 卢   意

责任编辑:学生工作办公室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我觉得对于国奖不能说是争取,这应该是顺其自然、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