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教育开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记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团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创立于 1961 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机构, 也是比较教育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依托单位。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以顾明远、 符娟明、 毕淑芝、曲恒昌、 王英杰等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教育家的带领下,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团队, 扎根我国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前沿阵地, 围绕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国别研究、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 成为以高水平研究成果引领高水平教育开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六十余载栉风沐雨 坚守使命和责任
2016 年 8 月 22 日,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这是中国首次举办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来自世界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1000 余名专家和学者参与了本届会议。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成立于 1970 年,是当今比较教育学界最重要的全球性组织,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在 1984 年加入该组织。世界比较教育大会每三年举办一届,这是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成立 40 多年来第一次在中国举办该会议。
回忆当时的场景,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教授说:“中国曾经两次获得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的主办权,但是都因为不同的原因没有如期举办,在 2016 年终于实现了我们的梦想。”
20 世纪 60 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亚非欧 14 国,强调中国要加强对外国问题的研究。彼时,北京师范大学已经在教育系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室, 这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外国教育研究机构。1964 年,中共中央国际问题研究指导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教育部 《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研究外国问题机构的报告》,要求在高等学校建立一批研究外国的机构,于是,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四个机构成立了外国问题研究所,其中就有外国教育研究室,主要任务是研究苏联、东欧和美国教育。
1974 年, 顾明远先生以中国教育代表团顾问的身份踏上了前往巴黎的旅程, 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八届大会。会后,他首次将终身教育的理念引入国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20 世纪 70 年代末,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北京师范大学以外国教育研究室为基础成立了外国教育研究所, 在政策指导下研究国外教育理论、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总结世界教育发展规律和教育改革经验。
“后来发现,我们的教师经常关注的是国外的教育,而对国内的教育研究不足, 没有从立足中国的角度去看世界的教育来进行比较”,王英杰教授提到。为了更好立足中国,顾明远先生带领团队,在两年时间里跑遍全国 10 余个省份100 多家中小学进行实地调研。顾先生还联合国内的比较教育学者编写比较教育教材,在 1982 年正式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比较教育学教科书《比较教育》,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
1983 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为中国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和主线,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是两翼教育, 归根结底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战略教育支撑。 比较教育研究打开了中国教育的国际视野,让中国教育有了世界格局下的参照系和资源库,不断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1990 年, 顾明远先生当选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两位合作主席之一,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让世界比较教育大会这个号称“比较教育学科奥运会”的全球教育交流盛会能在中国举办。 在中国比较教育学者的持续努力下,2013 年, 王英杰教授与刘宝存教授赴美国新奥尔良,参加世界比较教育联合会执委会会议, 并成功申办了 2016年的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同年,他们再次赴阿根廷参加第十五届大会, 王英杰教授在执委会上当选为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的副会长。时光流转,世界比较教育大会终于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成立 40 多年后,第一次在中国召开。“对我个人来讲,我就是争取了 20 多年,我想我有生之年能不能看到世界比较教育大会在中国召开呢?虽然经历周折, 最后总算看到了。”95 岁高龄的顾明远先生回忆当时,仍旧感慨万千。
1995 年, 外国教育研究所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99 年,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被教育部批准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基地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顾明远先生亲自题写了院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六十余载,栉风沐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始终坚守使命和责任,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逐渐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影响和声誉的学术机构。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的重镇
比较教育学科,是通过比较国际社会的教育,探讨教育的发展规律及趋势,并为本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在对国别教育进行精深研究的基础上,设有教育政策与管理比较研究、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基础教育比较研究、文化与教育发展比较研究、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等研究方向。
“顾明远老师一直强调, 我们要建一个类似于 ‘联合国’ 的队伍, 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他们熟悉研究对象国的语言, 熟悉这个国家的文化,熟悉这个国家的制度, 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去了解这个国家, 研究这个国家的教育。” 刘宝存教授表示, 研究院团队现有教学科研人员所掌握的语种涵盖英语、 俄语、 法语、 德语、 日语、 韩语、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等世界主要语种, 还在继续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根据国家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研究院积极承担国家重大教育研究任务, 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政策与法令、教育思想与理论、教育体制与结构、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产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其中,顾明远先生主编的大型教育工具书《教育大辞典》,力求包容几千年来人类教育活动的实践和理论的全部成果;《世界教育大系》和《世界教育大事典》,纵横古今中外,绘成一幅世界教育的雄伟画卷;2013 年 4 月,由顾先生领衔、由 600 多名学者历经 12 年通力完成的《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专业性的教育大百科全书。
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摇篮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是全国最大的比较教育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致力于为文化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谈到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顾明远先生形象地描述:“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包括教育共同体,我们有责任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我们作为一个研究机构、一个教育机构,要研究国际教育的动向、趋势、经验;作为一个培养学生的机构,还有责任培养学生,让他们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教育的规则,将来能够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讲好我们中国的故事。”
1981 年,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学科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全国比较教育学科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3 年该学科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
王英杰教授是我国培养的第一位比较教育学博士, 毕业后, 他成为了比较教育的学科带头人。 王教授谈到:“我们的学生既是优秀的科学研究人才,也是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同时也是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刘宝存教授回忆道:“韩国留学生具滋亿于 1993 年入学,1996 年顺利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我国培养的第一位外国博士。此后,我们还培养了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 如越南的裴明贤等优秀人才,她是越南第一个研究比较教育的人。现在,研究院留学生达到 60-70%的比例,超过了中国学生。”
2011 年秋季, 研究院招收了第一届全英文教学国际硕士研究生,开辟了我国比较教育专业国际硕士教育的历史。2013 年,在硕士项目的基础之上,研究院又开设了全英文授课的博士项目,促进来华留学,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未来的教育领军人物。
“2012 年,我们和欧洲三个国家的大学,即奥地利的克雷姆斯多瑙河大学、芬兰的坦佩雷大学、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 四个学校联合开办了一个项目———高等教育研究与创新,这是欧盟伊拉斯谟·世界项目中的一个硕士项目,面向全球招生,学生在北师大上 5 门课,学习一个学期。” 刘宝存教授介绍,“这个项目的开办标志着我们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也表明我们是按照欧盟的标准来开展人才培养, 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是被欧洲国家所承认的。”
截至 2024 年 6 月,研究院所有的中英文项目共培养了980 名硕士生、529 名博士生,其中有很多毕业生成为政府部门教育管理和高校教育科研工作的骨干。
教育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的智力支撑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从建院开始, 就一直积极开展教育政策研究与咨询服务工作, 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为区域教育创新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试验提供咨询服务。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教育发展百废待兴。王英杰教授回忆到:“那时候没有关于学位的法令, 有关学位的政策法规都没有。 外国教育研究所为国家当时制定的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法规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1980 年,为服务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研究院受命翻译若干发达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撰写研究报告,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教育部参考。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 外国教育研究所为这次会议提供约 40 万字的外国师范教育资料。
198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审议通过并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顾明远先生与比较教育学科的学者们为文件的制订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工作, 仅提供的研究报告就超过了 400 万字。
此外,在我国《教育法》《学位条例》《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 等教育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 在我国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面向 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等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制定过程中, 研究院先后提供了数十篇研究咨询报告和数百万字的调查材料, 为政府教育决策提供了高质量的咨询服务。
新时代,新征程。2013 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相应。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需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 促成民心相通。教育是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但当时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研究甚少。为此,顾明远先生领衔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编《“一带一路”不同类型国家教育制度与政策研究丛书》,这是国内首套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制度与政策的丛书,为我国“一带一路” 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黄宇介绍道, 研究院的每位老师都在持续关注特定的一个区域、一个组织或者一个研究领域,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视角,时刻去注视世界教育的变化动态,提供政策咨询:“比如持续关注苏俄教育的老师,他们会在对苏俄教育的研究中发现一些与我们国家的教育需要、 政策动向相契合的地方;比如关注人口变化问题的几位老师,他们对提前经历了人口变化的日本、德国、韩国在内的世界上的不同国家与地区进行了调查, 研究他们是如何从教育的角度去应对这种人口的变化, 这也为我们国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双向国际化增进全球理解和合作
自成立以来,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积极开展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引进和传播国际先进理念和教育经验,把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教育研究的新发现推向世界,成为中外文化教育交流的桥梁和平台。
走出去,引进来。2002 年,研究院开始举办世界比较教育论坛,每三年举办一届,这是我国比较教育学者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平台, 也是展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首届论坛以“全球化与教育改革”为主题, 吸引了来自全球 25 个国家和地区的 190 余名专家学者共襄盛举。论坛现已举办七届,在世界比较教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滕珺认为, 比较教育的过程,在于增进理解,在‘一带一路’的‘五通’中,最难的就是民心相通。比较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促进民心相通。”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胡昳昀把这个过程概括为“双向国际化”,就是走出去并且引进来,“我们比较教育研究的是国外, 但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并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做好双向国际化的交流。”
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谈及院训,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丁瑞常说:“我们首先不能封闭,得有全球视野,这就是放眼世界。而立足中国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最终是要为了我们国家的发展。”
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团队在一代又一代的赓续相传中,延续着教育的初心与使命。
经历了从战争年代到新中国的成立与发展, 顾明远先生称自己为一名“教育老兵”,他见证了中国教师队伍发生的巨大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始终奉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的信条,把一生奉献给了教育的崇高事业。
2023 年教师节到来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并提出教育家精神。 顾明远先生在现场聆听, 感到振奋:“习近平总书记给优秀教师致信, 提出教育家精神, 这凝聚了一大批优秀教师的经验。 新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高质量的时代、高效率的时代,教育家精神是对新时代教师的要求,能够指导教师的成长。”
如今已经 95 岁高龄的顾明远先生,仍在亲自指导博士研究生。对于 2023 级比较教育博士生姜冠群来说,顾先生就是“定海神针”:“基本上每周二的上午,顾老师都会来到办公室与我们见面,一起讨论学业进展或教育界的现实问题。顾老师会督促我们多读书, 提醒我们在广泛了解各国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情况;顾老师会认真阅读我们提交的学术论文, 用红笔勾画出表述不清的地方;顾老师非常惦记着学生的研究主题,时常发微信告诉我们如何调整研究方向、明确研究重点。”
2019 届博士毕业生胡昳昀,经过两年博士后深造,又回到研究院继续从事比较教育研究,成为了一名青年学者,她深切地感受着“家”的文化:“我们院就像大树一样,真正的根就是顾先生,从顾先生、王先生等人一脉相承,研究院为我们青年学者搭建了非常多的平台,在老先生们的滋养下,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对于下一代教育者,顾明远先生深切勉励:“我们教育就像是登喜马拉雅山, 我们已经登到了七千多米八千米,还有最后的几百米是最艰苦的,就要靠我们下一代的工作者。他们是登山的新生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力量。”
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团队将继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开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更让世界听见中国教育的声音,看见中国教育的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