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寄语】丨教师节特辑 董婧宸:在北京师范大学庆祝第35个教师节大会上的发言

2021-01-18 20:54:31

大家好!我是来自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的董婧宸,今天很荣幸,因为青教赛的“偶然”,我有幸作为青年教师代表,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庆祝教师节。

其实,十多年前,我负笈北上,考入铁狮子坟,那时的我,不会想到,十多年后,我会在这里完成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习,进而站在大学的讲台上,在这所校园里工作更多的几个十年。作为一枚从师大土壤上摘下的“青椒”,也许,比起许多从其他学校来到师大工作的老师,我这对师大的感情,就更复杂一点——不可否认,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师大所能提供的办学空间,是相对有限的。但我却要感谢师大,因为它给我打开了另一片别样的天地。

首先,我在这里,感受到了学术世界的深邃。古代汉语,清人管它叫“朴学”,所谓的“朴”,说的是它是一门扎扎实实、质朴无华的学问。大家也许无法想象,2008年,我去蹭硕博士的音韵学课时的场景——王宁老师、黄易青老师,“结结实实”地讲着天书般的古音学。特别是黄老师,穿着一袭藏蓝色的中山装,口音中还带着点福建调子(用他的话说,那就是古音),让我有穿越回七十年代的感觉。一年多后,我的本科论文,就是跟着黄老师做的。黄老师对学问一丝不苟,对文献材料又无比熟悉,让曾经心浮气躁的我深深地折服。后来我才知道,黄老师是师大78级的,那身中山装,从他入学,一直穿到他从师大退休。时至今日,他仍然在他所挚爱的古音、意义的领域,不断耕耘。几年来,听过文学院老师们的讲课,跟着学科点上的老师们读书,让我知道,古代汉语的研究,可以架起一座通往古代典籍文化的桥梁,这是学术世界的宽广。

同时,我也在这里,感受到扎根教育的格局广大。在硕士和博士阶段,我的导师是王宁先生。多年以来,王老师坚持每周给博士生开讨论课。我依然记得,老师那一年讲《说文解字》时,手中拿着一张张卡片,书中夹着签条,封面早已破破烂烂。说实在的,听老师的课,就是到今天,我也是既期待,又害怕:期待,是因为每次听课,都有新的收获;害怕,是因为老师在课前发来的讨论提纲,总能触及我知识结构、学术积累的不足。在老师半个多世纪的从教生涯中,经历过时局的动荡、命运的不公,时至今日,她依然选择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在老师身上,我能感受到她对于继承和发扬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是思想境界的广大。

可以说,师大这么多年,我被师大独特、质朴的气质所打动。在身边老师们的耳濡目染下,我也知道,做一名好老师,并不容易——生活的打拼是艰辛的,科研的道路是孤独的,要沉潜,更要思考;教学的积累是漫长的,要锻炼,也要努力。其实,我不是文学院古汉所第一个获得青教赛一等奖的老师,在我之前,从09年到15年的三届比赛中,卜师霞、孟琢、刘丽群三位老师,都先后拿到了北京市青教赛一等奖。这其中,倾注了文学院、古汉所的老师们的多少付出和鼓励!在我刚刚踏上讲台的时候,学校还没有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王老师就带着我和所里的青年教师,一起讲研究生的音韵学课、方法论课——课前,跟老师备课自不必说,课上,当我们轮流主讲时,王老师总是坐在第一排,记着笔记。课后,她也会跟我们指出,该如何在讲课思路、备课材料中改进。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知道,要成为一名好老师,前面的路还很长。对于我的老师们不求回报的付出,我所能做的,只是在我的那方讲台上,带着理想、带着关爱,带着我的学生,去探索学术世界的广阔空间,去感受更深沉的思想世界。

我很喜欢《孟子》中的说的“君子有三乐”,特别是第三条,“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当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老师之后,我才切切实实地品读到了这其中的含义。在第35个教师节和师大117周年来临之时,我也把成为“青椒”的酸甜苦辣,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也祝福所有的师大同仁,阖家幸福、节日快乐!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比起许多从其他学校来到师大工作的老师。特别是黄老师。黄老师是师大78级的。听老师的课。做一名好老师。王老师就带着我和所里的青年教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