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体育强国建设锻造生力军 ——写在北京体育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

2023-10-29 22:04:42 北京体育大学官网 光明日报

10月28日,北京体育大学即将迎来70岁华诞。从1953年到2023年,北京体育大学始终挺立潮头,与中国体育同向而行,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

一代代北体人从先农坛走来,成才于小清河畔,闪耀在五湖四海,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超越自我,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开垦拓荒。

一 从先农坛出发

1953年, 以先农坛体育场为临时校址,中央体育学院成立。1993年正式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

彼时的体育场年久失修,只能用破旧、难避风雨的看台做临时校舍,两间简易席棚,一间做食堂,一间做临时礼堂兼教室和体操房……

看台下安家、席棚里读书,艰苦的环境没有打倒北体人。一边学习、一边建设,“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薪火相传。一代代北体人,见证了中国体育史上的诸多重要时刻——

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赛场上升起!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北体教师卢鼎厚作为国家男篮队员成为新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之一。昂首望着鲜艳的国旗,他眼含热泪。

“开国第一举”!1956年,北体体训班学生陈镜开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创造了新中国第一个世界纪录。

中国奥运会历史上金牌“零”的突破!1984年,校友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中国首位奥运冠军。

再如,学校“一条龙”训练体制下培养的女子跆拳道运动员陈中曾获得两届奥运会冠军,实现中国跆拳道金牌“零”的突破,她本人于2022年入选世界跆拳道联盟名人堂……

如今,在各大国际赛事中,北体人的身影无处不在。学校研究生冠军班学生武大靖、曲春雨、范可新、任子威、张雨婷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决赛夺金;在东京举办的第32届夏季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学校2019级体能训练学院博士生苏炳添成为首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

杰出人才的不断涌现,得益于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

被国际奥委会授予“奥林匹克运动银质奖章”的中央体育学院首任院长钟师统,坚定地倡导培养“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体育人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和体育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七秩风华,超过13万名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学校体育、体育科研等领域的优秀人才,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优秀专家学者、教师、教练员、运动员和管理干部从北京体育大学走出去,成为体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的生力军。

我国第一个打破女子标枪亚洲纪录的运动员唐国丽,从运动员变成教练,又成为北体大训练竞赛工作干部,以不同的身份,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体育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进取的全过程。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休闲与旅游学院院长张健,被誉为中国横渡第一人。琼州海峡,英吉利海峡,渤海海峡……他不断创造新横渡纪录,带动了全民游泳健身的开展,促进了运动产业的发展。

……

回望过去,北体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始终呼应党和人民对体育强国的期盼,实践大学的崇高价值追求,谱写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北体篇章”。

二 在学科建设上踔厉奋发

1953年,突破重重阻碍从美国归乡的王义润接下了一项艰巨任务:建立新中国第一个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没有教材、没有教室、没有老师和教学设备,但困难没有打倒他们。王义润亲自担任助教、主编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仅在一年之后,运动生理研究生班便成立起来,运动生理学教研室的名号打响。

自那时起,在北体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学科建设步履扎实,为体育强国建设贡献了亮眼的“北体方案”。

70年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始终是学校一张金色名片。

学校努力推动学科群建设和学制部改革,以体育学为高峰学科,坚定“以体为本”的办校方向,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为龙头,以冬季运动项目为重点,力求实现夏奥项目与冬奥项目、基础项目与集体项目协调发展。

2017年、2022年,北京体育大学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体育学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70年来,北体大的学科发展深度融入科技与人文,双轮驱动,相得益彰,支撑起体育学科的快速发展。

多年来,学校推动“体育+人文”“体育+科技”相融合,带动以体育为特色的科学技术类、人文社科类学科整体水平提升。2017年至2018年,学校新增包括教育学、经济学在内的22个本科专业。

北体人与时俱进、开拓逐新,参与体育赛事传播与报道、深耕中外体育人文交流、构建全方位的心理与营养保障、探索生物力学与AI的完美结合……这都是独属于北体的体育“加速度”。

70年来,北体大的学科道路,闪耀着心心相融的光芒。

中国武术学院赴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武术项目推广;心理学院17年如一日举办“心理双周论坛”;艺术学院师生在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演出中出色完成任务;人文学院师生志愿者在赛场内外向世界传递热情与友善……

与此相应的是,2019年至2021年,中国武术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心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人文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成功获批国家和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自教育部“双万计划”实施以来,北体大共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每年超过90%的学生可以进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学习。

70年来,北体大的学科图谱视野广阔,锐意创新。从北京到海南,从海南到雄安,追求卓越的种子在祖国的大江南北落地生根,北体大为全面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懈努力。

目前,北体大已与多个国际组织、世界顶尖名校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设立了众多联合培养和海外交流项目,为同学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三 铸就体育文化新辉煌

以“体”育人,以“文”化人。在新中国体育文化和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是北体大人的责任与义务。

小清河畔,绿荫之下,一条“冠军之路”向前徐徐延展。

许海峰、陈中、李小鹏、苏炳添……他们的脚印和名字被刻在路面的砖石上,也印在全体中国人的心上。

2003年,北体创办研究生冠军班,专门招收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赛比赛获得单项冠军和集体项目冠军的运动员及其教练员。

为充分发挥冠军的引领作用,学校把冠军们奋勇争先、为国争光的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之中,指引学生志存高远、热爱祖国。

此外,学校把“中华体育精神”融入文化知识教育,贯穿于各类文化知识教育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如《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引入大量知名校友学习、训练、比赛的事迹,在武术专业教学中讲述中华传统武德等。

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北体大都与赛事组委会深入合作,搭建起文化传播、运动项目推广、运动项目跨界跨项选材、裁判员培养等工作平台。

赛场之上,他们奋勇拼搏,为国争光,“升国旗”“奏国歌”;赛场之下,如何传承创新中国体育文化,如何向全社会和世界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正成为北体人在新时代不懈奋斗的方向。

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学校不断创新叙事模式,深入开展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北体学派”,为中国体育人文交流提供支撑,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体育文化建设与国际传播,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

北体人传承着体育报国的红色基因,担负着体育强国的责任使命,与共和国一路同行,在新中国体育史上写下一页又一页华彩篇章。今后,更将全力拼搏,践行“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时代精神,力争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和国家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征程上,铸就新的辉煌……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飒 通讯员 宋巍)


责任编辑:杨丹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10月28日,北京体育大学即将迎来70岁华诞。北京体育大学始终挺立潮头,与中国体育同向而行,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