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荷花舞韵承文脉 民舞匠心绽芳华: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师生以“参赛+研学”双线发力绽放专业采风

发布时间:2025-11-19 17:38:56

荷风舞韵承文脉,民舞匠心绽芳华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师生以“参赛+研学”双线发力绽放专业风采

荷风舞韵承文脉,民舞匠心绽芳华。10月29日至31日,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在乌鲁木齐举行。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师生以“参赛+研学”双线发力,绽放专业风采。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11_149_5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张晓梅、高镀、袁媛、池咚咚、雷斯曼等党员教师带领研究生深度观摩51部入围佳作,在作品展演与行业研讨中,把握民族民间舞扎根生活、守正创新的发展趋势。同时,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携《希望的田野》作品参赛。以多元题材与创新表达亮眼舞台——既有对民俗风情的细腻诠释,也有对时代精神的生动演绎。此次行程既为学子搭建了实战竞技平台,也通过观摩交流夯实了专业积淀,彰显了北京舞蹈学院在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发展中的责任担当。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19_150_5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19_151_5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19_152_5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19_153_5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19_154_5



2023级师生参赛感想

    本次以作品《希望的田野》参与荷花奖角逐,对于我们23级而言是一次珍贵的成长历练。通过比赛,同学们不仅拓宽了艺术视野,更在自我突破中深化了对专业的理解,增强了集体凝聚力,彰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这次荷花奖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与展示窗口。在赛程中,我们较好地展示了日常训练成果与艺术表现力,同时也通过与其他团队的深入交流,深化了对专业领域的认知。各代表队的精彩呈现,展现了舞蹈艺术的多样可能与发展高度,也同时对舞蹈艺术的多样性与专业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赛事虽已落幕,但艺术之路永无止境。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认真总结收获,在坚持本系特色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持续提升艺术素养与专业能力。

    衷心感谢赛事主办方提供的交流平台,感恩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与默默付出,也向所有参赛团队致以诚挚敬意。23级全体同学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坚定艺术理想,勇担文化使命,在艺术道路上脚踏实地、不断前行,以实际行动为舞蹈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不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是未来,我们都会一直欣欣向荣的走在希望的田野上!不畏艰难!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24_155_5


研究生观赛感想

   1029日至31日,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张晓梅、高镀、王晓莉、袁媛、池咚咚、雷斯曼等教师携研究生们赴新疆开展了一场深耕专业、溯源文化的珍贵学习之旅。师生们先后与库来西等老艺人进行访谈调研,在乌鲁木齐大剧院观摩了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三场演出,参加了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研讨会,还参观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题展览及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展览,全方位感受民族民间舞的文化根脉与当代活力。本次荷花奖终评共有51部作品从全国442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以中华民族历史与人文之美为核心,涵盖多元题材与多个民族的不同舞种,为师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学习体验与思想启发,各位研究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黄丹燕

    本次有幸参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组织的活动--对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展演活动进行现场观摩、研讨会学习以及同行交流,观摩活动旨在把握前沿动态,聚焦创作研究,反哺教学实践。51部入围作品以中华民族历史与人文之美为核心,通过乡村生活、非遗传承、边疆守护等多元题材,展现了民间舞在当代舞台上的转型实践。通过此次观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作既要能沉心潜入历史的深处,打捞起未被发现的瑰宝;也要有勇气站在时代的潮头,用属于今天的身体语言,与世界对话。

我将把此次调研的所思所学转化为学术研究的动力和未来实践的方向。

严允希

  此次随系部老师们赴新疆观摩第十五届荷花奖,是一段珍贵难忘的学习经历。置身现场,才真切体会到与屏幕观看的区别,能够感受到舞者的呼吸韵律、脚步节奏与现场涌动的炽烈氛围,在那一刻感受到属于民间舞的能量,那份来自乡土的生命活力、丰盈情感与能量传递,这是任何屏幕都无法传递的鲜活质感。当我既用感性认知回味时,也在理性分析与学习思考,当下民族民间舞创作的趋势,也惊叹于优秀作品与编导是如何将传统根脉转化为当代身体语言的创作智慧。这次全方位的沉浸式体验,让我学会以多元视角重新审视自身专业学习,在观摩学习与踏实实践之间构建循环,不断探索前行。

吴津萱

  此次出行是我作为一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研究生的第一次采风,或许是因为身份的改变,我的采风感受不再仅是对探索未知的激情澎湃,更多的还是对所见所闻的学习与思考。 本次采风活动的第一个行程就是观摩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在终评的舞台上,我看到了在政策指导下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看到了民间田野的质朴文化、丰富多元的民族风情、严谨专业的舞蹈身体、真实强烈的情感表达,又熟悉又陌生的视觉体验……51个终评作品一次又一次地刺激着我的感官,它们深扎在在土地里,依靠着当代的露水无限生长,充满着艺术创新的生命力。这些作品的亮相与对比让我对当代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现状有了多维度的理解与思考。 其次就是参观新疆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回望七十周年的历史我深深意识到,各民族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指导下都有着和而不同的历史记忆,这一件件故事的点滴化成肥料浇灌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长。作为艺术工作者,应该潜心地挖掘历史背后的细节,将其转化为可以唤起民族情结,达成观者共鸣的舞蹈作品。 总而言之,在这次前往新疆的采风活动中,通过观看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活动以及参观当地的博物馆,让我对于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带给我艺术理解与创造上的些许启发。我意识到想要创作出好的民族民间舞作品,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多进行实地探访、站在观众视角去思考他们需要什么,才能够有对文化内涵和舞台创作有更全面的理解,并从中汲取灵感,继续未来的教学与创作。

王珺瑶

   现场看完第十五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最大的感触就是传统艺术的生命力从不在刻意讨好里。这些作品没有华丽包装,却凭着扎根生活的真实劲儿直戳人心——不管是藏在动作里的民俗记忆,还是流露在表情里的朴素情感,都是从日常里慢慢沉淀出来。传统是跟着时代生长的,作品融入了当下的表达,让作品既保留了本真味道,又多了让人共情的新鲜感。这也让我明白,中国民族民间舞能一直鲜活,核心就是不脱离生活、不背离本心,一个好的作品只要还能映照普通人的情感,就永远有打动人心的力量,也永远能在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朱家宏

   首先非常感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能够给予我这次机会到乌鲁木齐现场观摩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人工智能和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们的交流时间、联通了人们的对话空间,但舞蹈艺术并不只是那简单的一系列动作排列,而是产生在动作之前的情感触发。我想,打破时空、氛围沉浸,面对面的感受演员肢体所划过的痕迹,感受肢体所迸发的情感张力才能够触动人的灵魂且记忆深刻。

三场评选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51个作品参评,涉及13个民族的不同舞种,作品选材也体现为:风情展示、非遗传承、家国情怀或民族气节、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生活图示五个维度,多元的选材视角激发了我作为创作方向研究生的思维,但同时在演出现场如此热闹的氛围下,也引发了我对于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思考和反思,最终梳理成为自己创作的外部经验来源。

张唯伊

  在乌鲁木齐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堪称一场民族艺术的盛宴。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研究生,我深受触动。

本届评奖共有51部作品从全国442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终评。这些作品展现了当前民族民间舞创作的多元探索,其中我院参赛作品 《红妆·红》 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肢体语汇,展现了民族民间舞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希望的田野》由乔靖宇老师和高岩老师编导,作品通过丰富的舞蹈语言,将田野的广阔与生机转化为动人的舞台意象。舞者们用舒展而有力的动作,描绘出一幅充满希望的田园画卷,既保留了民族民间舞的纯朴特质,又融入了现代的编创理念,展现出土地与生命的深层联结。

纵观本届荷花奖,我深刻感受到民族民间舞创作正以更加多元的表达方式,展现着传统艺术的当代生命力。这些作品不再是简单的民间动作堆砌,而是深入文化根脉的挖掘与提炼。

作为未来的舞蹈工作者,我将牢记"守正创新"的创作理念,在汲取民间养分的基础上,探索民族民间舞的当代表达,让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新时代焕发更加绚丽的光彩。

梁馨予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研究生,有机会到现场观看第十五届中国民族民间舞荷花奖,其中《希望的田野》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作品以乡土田园为意象,以广阔的舞台空间和群体身体的律动,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生命活力与对美好生活的信念。舞蹈在音乐节奏的层层推进中,将劳动的节奏转化为身体的韵律,将土地的温度化为情感的流动。相较于单纯的地域再现,《希望的田野》更像是一种精神隐喻——它以身体叙事的方式,讲述着民族民间舞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文化自信与艺术生长。这次观摩让我更加体会到,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未来不止在再现传统,更在于让传统的生命力在当代语境中重新生根发芽。

张芷怡

    此次新疆之行,是一场深耕专业、溯源文化的珍贵旅程。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学生,我们在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终评现场,沉浸式观摩全国顶尖佳作,从多元民族舞蹈的编排与演绎中,读懂守正创新的专业密码。更难忘的是我们走进了非遗博物馆与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主题展览,传统技艺的匠心、时代发展的壮阔,让我真切触摸到民族民间舞的文化根脉。舞台上的灵感与展馆里的沉淀相互印证,让我深知舞蹈不止于肢体表达,更承载着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继续深耕专业学习,让传承有根基,创作有方向。

李慕华

    作为即将毕业的研三学生,有幸跟随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师生共同前往新疆乌鲁木齐,观摩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此次旅程,有惊喜,有感触,更有疑惑。这无疑是本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和创作的又一次沉浸式深入学习。    本人看到了比赛中多样化的作品创排形式和表达方式,学习之余,引发深思。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情感表达的需求究竟是向内还是向外,创作一部舞蹈作品的最终目标是否为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民族生命体验是否具有共性审美?作品主题立意的表述是否过于隐性?传统民间舞蹈素材的发展、叠加及变化是否有效?我将带着以上思考,继续创排与学习……

王凯毅

    随着飞机起飞的轰鸣声,历时三天的奇妙学习也告一段落。很开心也很荣幸能与老师同学们赴乌鲁木齐,度过这难忘且意义非凡的三天。在本届荷花奖众多精彩作品中,《太平有象》 以其独特的生态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令我印象深刻,洗涤心灵,自然纯粹。人在象中、象在人中的意象满含太平吉祥的美好寓意,更传递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主题。而《希望的田野》 则让我看到了民族民间舞在当代的创新表达。作品巧妙放大了胶州秧歌的步伐,不仅保留了民间艺术的质朴气息,更通过现代编舞理念赋予了新的情感层次,我们成长于前辈的田野之上,让传统秧歌在当代舞台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本届荷花奖作品中,现实主义题材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作品从现实题材与民族根脉中汲取灵感,完成了从形态呈现精神书写的升华。如《扎根》以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治理工程为背景,《幸福路上》则以中老铁路为题材,展现当代生活变化。作为一名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方向的学习者,我更加坚信:我们的课堂,一端需深深扎根民间,传承纯正基因;另一端则要致力于培养能将这份基因创造性转化为当代审美的表演与创作人才,让艺术最终焕发出时代的生命力,真正地还之于民

郭冰倩

  作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研究生,观摩中国舞蹈最高赛事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民族民间舞在新时代有了创新与发展的使命,全国各地入选的作品表现如何,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舞蹈教育、创作、表演发展得如何,体现了各地各院校院团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认识到了什么层面。当我们看到每一个作品都以独特的舞蹈语言诠释着民族精神,包括文化现象、民族风情、民间故事和传统记忆等,不禁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百花齐放。艺术是没有标准的,对艺术的评价关乎着不同的审美,而审美更没有对错,我们需要去拥抱多样的审美。每一个作品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每一个作品也都有对民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独特价值,虽然大家步调有快有慢,但始终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中国民族民间舞会在不久的未来焕发新的生机!

吕思臻

    在学校及院系的支持下,我们赴新疆观看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国民族民间舞终评,感受当下民族民间舞创作生态,体悟创作者及接受者的思考及审美,收获良多。众多节目中,舞者们带着田野的风尘上台,动作里浸透着与土地相依的质朴,我们能够窥见在深扎的思潮后,创作者们扎根民间、扎根生活的心态。此外,此次观摩愈发让我认识到了民间舞创作中当代性的重要性。这种当代性并非简单地给传统动作配上现代音乐或舞美,而是一种内在的、与时代对话的自觉。它需要编导继续对生活进行观察,以当代的视角审视、理解民俗素材,并基于情感、审美进行重构,促使古老的舞蹈形态生发出能与当今观众共振的情感张力。这正是民间舞得以穿越时空,持续焕发活力的关键所在。

刘利宁

    本次有幸跟随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老师们一同前往乌鲁木齐观摩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的学习活动,窥见当下的创作视角,51部入围作品的终评展示既有突出本土风貌的家乡色彩,又有技艺呈现的非遗文化,还有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以及是当代融合的编创探索等等,这些作品突破了传统民间舞的符号化表达,通过创新性艺术转化,使民间舞成为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载体。此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让我感叹到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百花齐放,我将带着这次的学习成果继续深入到民间舞蹈的领域之中。

李潇仟

   这是我第一次在现场观摩全国性的重大舞蹈赛事,其中的震撼难以言喻,不仅在宏观上了解了来自全国各地院校、院团的专业实力与水平,更是能微观地从每个作品中感受到来自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风貌与精神追求。从这次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民族民间舞工作者立足民族舞蹈本体对创新的无限追求:一部分作品在与科技融合的探索中,迈出了勇敢尝试的一大步;一部分作品基于动作本体,在形象塑造和语汇转化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与开发;还有一部分作品经过编导艺术化、舞台化的处理,将民间习俗、活动呈现于舞台,展现了特定地区、特定民族的精神风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能以本次荷花奖的呈现窥见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当代发展的百花齐放与欣欣向荣。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所以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困难:如何更好地将民族民间舞与科技巧妙融合?如何避免舞美道具在作品中的喧宾夺主?如何看待技术化倾向在民族民间舞赛事中的影响?如何通过作品更好地传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新的问题的出现是我们存在的证据,也是我们不断向前的原因和动力。无论如何,这次荷花奖的评选是对于我而言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也让我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追问和期待。

许静怡

    十分幸运本次能跟随系部去往乌鲁木齐观摩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的活动学习。

三天的演出如同文化盛宴一般,我的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各个学校单位带着充满民族色彩的作品登上舞台,每个作品都承载着乡土的芬芳与民族的集体记忆。

    我们也能够感受到作品编导将传统韵律与现代表达进行了巧妙交融,尤其许多含有非遗元素的作品,编导既坚守了非遗舞蹈本身的特色韵味,又通过新颖的舞台叙事与艺术调度焕发新生,让古老文化在当代舞台绽放蓬勃生机。这次的演出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彰显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格局。可以说此次对学习之行,对我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也推进着我对于自身专业的思考与成长。

朱宝庭

    非常感谢系部组织这次宝贵的观摩机会。通过本次观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民族民间舞正处在一个充满活力但也面临挑战的发展阶段。本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作品在主题选择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现实关怀,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舞蹈语言上,许多作品巧妙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编创,体现出对文化根源的尊重与创新探索。在地域文化的呈现上,作品涵盖范围广泛,生动展现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中国民族民间舞唯有在创作中保持对土地的敬畏、对人民的深情、对时代的回应,才能使其真正成为舞以载道的艺术载体,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胡晓雪

    此行新疆,无论是从赛事观摩的反思上还是本土人文风情的体验上,都感受颇多。三场评奖、51个作品的激烈角逐,在观摩的过程中我不断在思考,作为当代舞蹈艺术的创作者,我们到底要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从选材到主题,从内容到形式,从表现方式到思想内涵,我想我们都需要在紧紧把握民族民间舞蹈风格和文化的前提下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在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用当代的思维赋予作品新的诠释角度和表达手段,以守正与创新拓宽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之路。

陈乐陶

    非常珍惜此次前往乌鲁木齐观摩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的机会,三天51个作品引发了我许多思考也带来了很多收获,未来将持续的深究其中的精彩与争议,并反思自身的实践与研究。在三天中最大的感悟便是在教学与创作中真思考、真感悟,只有带着对舞蹈艺术的纯粹热爱和细细琢磨与品味的态度,一点一点品味民间舞蹈原生自带的魅力,并陶醉其中,终有某一时刻可以在民间舞蹈中收获对生活的感悟和成长的契机

鲜于学楠

   "荷花"盛开于天山之麓,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此留下了跨越地域的对话,与时代的深邃回响。作为一名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创方向的研究生,能够亲临乌鲁木齐观摩这场盛会,我深感荣幸。此次赛事对我而言,是一堂生动的"编创实践课",在舞台上,《挡门迎婿》《沂蒙时辰》《希望的田野》等作品各放异彩,虽风格迥异,却共同散发着浓郁的土地味儿,让我真切领略到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而不同的广博魅力,体会到民族民间舞最动人的力量,那份从生活深处迸发而出的生命力

    此次观摩让我更加坚定:唯有深植传统的沃土,用属于这个时代的身体语言,方能讲好我们脚下的中国故事。

陈经中

感谢系里给予的宝贵学习机会,不论是三场比赛还是研讨会都让我对学科与作品编创都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这场比赛作为一个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现状的一个窗口,看到了当下中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百花齐放,但同时映照出传承与创新道路的还仍需破译的难题。研讨会上此次经历为我的学习与创作锚定方向,未来我将深耕传统、拥抱时代,以更扎实的积累回馈系里的培养。最后来到乌鲁木齐不得不再次感慨,新疆真是个好地方,好吃好看又好玩,无悔此生华夏人来世还做中国人!

祝巾慈

    作为一名研究生,我很荣幸此次能跟随团队赴新疆观摩第十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 民间舞评奖演出,感知到了全国各地文化的魅力,让我深切感受到了民族民间舞在守正与 创新之间的多元探索,对于当代舞蹈创作有了更立体的认知。51 部作品已然勾勒出了当今民 族民间舞创作的时代版图,题材广泛、主题新颖、思想精深、形式多样,展现了民间舞在守 正中延续的文化根脉,在创新中所散发的新鲜活力。基于三场演出观摩,引发了我对于本届 参评作品以及当下舞蹈创作的认识与思考: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51 部作品各具特色,我们在疆域土壤上见证了各民族文化的果实 绽放,它们基于生活民俗、通过守正传承内核、以当代视角延续传统生命力 ······  例如,《逢场天》以山区赶集日的烟火气,还原乡村生活的鲜活图景;《时间的声音》通过舞 蹈复原油画《木卡姆》,留下非遗传承的足迹;《沂蒙时辰》以 12  张板凳象征时间流转,为沂蒙精神赋予新的表达载体;《畲山上的刀与花》以东南沿海妇女头戴三把刀的习俗为文化载体,通过的意象碰撞,再现明末女子藏刀发髻抗战的历史;《 岁岁》结合当代舞台装置再现非遗古蔺花灯,保留了童子扮幺妹的表演传统,复刻了川南大地正月里扭花灯,贺新年的传统盛景;《铁姑娘》聚焦一代治沙女战士 ,以她们的真实事迹为灵感,展现了北疆儿女守护生态环境的坚韧精神;《太平有象》以大象北迁南归为灵感,用肢体诠释 人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希望的田野》以山东秧歌元素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下的幸福气象,传递民族欣欣向荣的活力······这些作品共同体现了变与不变的尺度——不变的是民族根性,可变的是叙事与呈现,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舞台上自然生长。

    在观看了所有参评作品,以及聆听了赛事研讨会各位专家、听众的发言后,本人不禁思 ——当创作一味追求完美精致,是否会丢失民间舞最本质的生命力文化内涵人文气息?本次终评,部分作品依赖于宏大叙事,题材上出现同质泛化、叙事结构雷同、情感表达直白,导致创作的新颖流失;部分作品倾向于炫技带来的视觉冲击,技术叠加频繁、符号堆砌严重、舞蹈语汇混杂,致使作品的民族属性淡化。

这些讨论恰恰为民族民间舞创作明晰了目标:以生活为根、传统为骨、创新为翼,扎根 民间文化土壤、回应时代精神,民族民间舞创作才能和谐共生、实现超越。作为中国民族民 间舞专业方向的研究生,此次观摩让我意识到——“理论为体,实践为用 ,理论研究需要与 创作实践进行深度的对话。同时对于未来我也有了笃定,我将聚焦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本体语言与文化语境,持续探索传统艺术在当代中的可持续路径。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39_156_5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39_157_5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39_158_5 


  此次新疆调研学习,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结合、传统与当代对话的深度探索。从与老艺人的访谈中挖掘非遗传承的,到荷花奖终评观摩中捕捉艺术创作的;从研讨会的思想碰撞中明晰学科发展的,到博物馆展览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每一个环节都为研究生们搭建了专业成长的阶梯。此次行程不仅为研究生们的学术研究与艺术实践注入鲜活素材,更坚定了大家守护民族文化根脉、推动民族民间舞高质量发展的信念,为未来教学、创作与传承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微信图片_20251119172843_159_5


责任编辑:张晓梅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荷风舞韵承文脉,民舞匠心绽芳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师生以“参赛+研学”双线发力,绽放专业风采、展现担当!
    相关推荐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