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榜样?是对党之忠诚,爱国之赤诚。是他人发自内心的力量感动,是众人有口皆碑的前进指引。我今天想介绍的这位榜样就是尝透“真理的味道”,翻译首个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先生。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共产党宣言》的只言片语就通过《万国公报》《民报》等刊物传入了中国,可当时因为翻译难度太高导致通篇译文一直没有。五四运动中革命先驱们逐渐意识到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尽快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已是“社会之急需,时代之召唤”。刚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陈望道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大批有志之士,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投身民族解放振兴事业,1920年早春四月,陈望道先生在家乡受命翻译《共产党宣言》,由此引发“真理的味道是甜的”这个故事。
当时陈望道在陈宅旁破陋不堪的柴屋中,里面有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既当书桌又当床。时值早春天气,还相当寒冷,到了夜晚,刺骨的寒风透过四壁漏墙向他袭来,冻得他手足发麻。陈望道的一日三餐和茶水等,常常由母亲给他送过来。为了让陈望道补补身子,有一次,母亲特地弄来糯米,包了粽子送来给他吃,还加上一碟当地盛产的红糖。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高声问他,还要不要再添些红糖,他连声答话:“够甜够甜了。”待到母亲进来收拾碗碟,只见他满嘴的墨汁,不由得哈哈大笑。原来,陈望道专心致志地译书,竟把墨汁当做红糖蘸着吃粽子,自己却全然不觉。就这样,陈望道以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进行翻译,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伴随着他送走了无数个漫长的寒夜,迎来了黎明前绚丽的曙光。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在分水塘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中文翻译工作。
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千般难。
《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出版意义重大。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在译完《共产党宣言》后,陈望道继续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撰写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并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担任《新青年》主编的陈望道对杂志采取了一种“树旗帜”的办刊方针,如他自己所说:“先打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就是带有树旗帜的作用。”《新青年》这一办刊方向引起了胡适的强烈不满,提出要改变刊物性质甚至停办,但陈望道毫不妥协坚持和捍卫《新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办刊方向。面对改良主义者张东荪借罗素来华讲学之机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陈望道发表文章与之坚决斗争。通过与胡适、张东荪等人的论战,陈望道和其他先进知识分子有力地回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陈望道不仅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且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他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要发起人,直接参与创建了党的两个重要组织——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这两个组织可看作党创建时期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在陈望道和其他同志拟定的《中国共产党宣言》中,规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最终目标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压迫,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这些内容在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陈望道先生用自己的行动向我们揭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历史事实证明,《共产党宣言》作为第一部汉译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滋养下,在华夏大地上孕育出甘甜的果实。如今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更应该汲取榜样力量,坚定初心使命,像陈望道先生一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本科生财务专业第二党支部
张辰瑶
2020.7.31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