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用典——感悟苏轼

2020-11-11 22:54:32 关黄祎

近读《习近平用典》,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最喜欢引用典的古代名人是苏东坡。“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于不可救。”习近平总书记借古人政绩观呼唤以民为本,以廉为首的官员人格。苏东坡像一阵清风一样度过了一生,虽饱经风霜,却始终不失其赤子之心。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学家身份为中国人民所熟识,同时他还有着另一个身份——政治家。他从政为官40年,历过三次巨大的贬谪生涯,但他始终坚持为官清廉以民为本,坚持做人以廉为首,理政以廉为上。即使是在被贬后,他仍然专注于为人民办实事。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在杭州,他疏浚西湖,修筑苏堤;在广东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此外,各地的东坡井、东坡书院,惠州的东坡孤儿院,海南的东坡医所……也都是苏轼为民创下的实绩。在古代黑暗官场中,苏轼以他特有的人格魅力,照亮着千百万普通劳动人民的心。人格魅力,是一个领导者在工作和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风格,是一个领导者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作为领导干部的人格魅力必然要在生活中得到表现,在工作中得到张扬。

    这与习近平对好干部的标准是非常契合的。习近平曾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鲜明地指出,好干部的标准,大的方面说,就是德才兼备。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什么?他概括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培养良好的人格魅力,需要一种自警、自励的觉悟,需要遏制非道德的欲望。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在“千磨万击”中砥砺,在“千磨万击”中实践,才能真正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朴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让自己和人民大众心心相印。时刻牢记“创业至艰,守成至难”的道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广大共产党人的身上重新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责任编辑:安晴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0 条)

    暂无评论
    不失赤子之心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财务专业第二党支部,现有正式党员19名同学,预备党员18名,积极分子38名。该支部遵守校规,学风端正,学习气氛浓郁,尊重老师,支部内的凝聚力强,互帮互助,在校内又能为学校的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