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三) ——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助力杨庄子村开启乡村品牌建设
为深入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在与雄安新区赵北口镇杨庄子村,签订设计下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合作协议后,开始为杨庄子村“创富工坊”量身定制品牌形象设计,旨在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创新活力。
杨庄子村地处白洋淀畔,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传统蒲苇编织技艺更是承载着当地独特的匠人精神与历史记忆。自2025 年4月1日起,北京印刷学院设计学教师党支部书记刘秀伟教授率领师生团队,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将杨庄子村的特色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共提交了四个设计方案,其中方案一聚焦于村庄民俗文化的视觉重塑。运用铜钱的整体造型,结合现代简约设计风格,为村庄打造了一套全新的视觉标识系统。方案二围绕文字符号进行设计。突出农产品的天然、优质特性,同时融入村庄的地域文化元素,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方案三致力于村庄自然环境与编制工艺进行融合设计。方案四结合当地生态植物资源,强调地域风貌与可持续发展图景。最终,方案经过多轮研讨与修改,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于5月3日,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品牌标志。
该标志依托雄安新区非遗文化及白洋淀地域特色,着重表现蒲草编织这一传统工艺,以“匠心编织美好,双手创造财富”为出发点,提取了蒲草编织的纹理特征——一个带有弧线的四边形。将一形状抽象化并重新组合,既表现了编织技法的交织关系,又传递出手工技艺的精致感。组合后的图形呈现出流动感与层次感,远观犹如白洋淀湖面上的“鱼群”或“水波”。使图形排列形成了动态的、有机的视觉效果,象征品牌的生命力与不断向前发展的精神,并且图案流动的排列仿佛自然中相互依存的元素,传递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标志采用三种黄色,体现层次与动态变化,既是蒲草黄,又传递“共创共富”的品牌愿景,整个标志简洁大方、富有创意,既突出了杨庄子村的特色,又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结合白洋淀生态与文化元素,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理念。
此次品牌设计中标,是北京印刷学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又一重要成果。其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 “设计 + 党建 + 产业” 创新模式的实践探索。北京印刷学院与赵北口镇达成长期合作共识,通过设立 “乡村设计创新基金”、建设 “设计人才孵化基地”,形成 “需求收集 — 方案设计 — 成果转化” 的闭环链条。未来,“创富工坊” 品牌将借助高校文创市集、线上线下展览展销等渠道,推动蒲苇编织这一非遗文化从乡村走向全国,实现从 “无名草” 到 “网红草” 的华丽转身。
杨庄子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印刷学院设计的品牌标志高度契合村庄特色,将为杨庄子村的品牌推广与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不断推进“设计下乡”活动,为杨庄子村提供品牌升级、产品设计、包装设计等服务,助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以品牌建设为引领,推动杨庄子村在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发挥设计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发展,为更多乡村提供优质的设计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