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 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北京语言大学2020年书记履职亮点项目年度总结
一、项目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根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精神,结合北京语言大学多元文化特色,从中外比较视角下爱国主义教育课题研究、国内外学生调研以及特色实践活动,探索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方式,形成北语独具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以更深刻地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现将主要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
1.细化方案,继续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中外学生课堂的实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学校积极推进《北京语言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实施方案》。外国语学部教学涉及外国语言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的问题,在教学中选用全方面、多角度素材,引导学生辩证客观地看待问题;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搭建“三进”工作网络宣教平台,建立“北语人文之声”和融媒体中心宣传主流价值观;商学院自行编写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教材及教辅资料。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2020年在既有的2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础上又建设1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金课”;完成《北京语言大学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纲要》的拟订工作。同时,学校组织各中国学生教学单位开展课程教学大纲的全面修订工作。新修订的课程大纲深度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文化基因、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3.深化形势政策、国情、国防教育,深化学生爱国担当意识。
为深化形势政策教育实效,学校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和辅导员协同作用,采用集体备课、互相协作方式,提升形势政策教育与学生思想状况的深度结合。
学校坚持将国家安全教育与国防教育有机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构建“一训、两课”(即军训、军事理论课及国防教育类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成立军事教研室和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在课程组织和内容上加入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情教育内容。加强征兵宣传,2020年11名同学应征入伍。
(二)把握国家重大活动和疫情防控时机,深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1.组建宣讲团,继续深挖国庆70周年活动形成的宝贵精神财物和巨大能量。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结合2020年全党全国的中心工作,聚焦“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为主题开展“使命在肩,奋斗有我”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网络视频宣讲模式,邀请学校在扶贫村官、西部基层扶贫一线、应征退伍大学生、基层支教、疫情防控各条战线上奋斗的北语青年学生和校友先进典型进行宣讲,感染和引领广大北语学子。
2.发扬志愿服务精神,在参与疫情防控实践活动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发起募捐,支援“前线”。全校有数百名青年学生参与到学校、社区和当地村镇的防疫志愿工作中,例如语言科学院2017级4名研究生第一时间组成“北语援鄂小分队”,在微信上发起募捐活动,短短几天时间就有700多人参与,募集到38112元,购买了防护服1400套,及时捐赠给湖北数家基层医疗机构。
发挥语言优势,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学校组织了10项防疫相关志愿服务活动,为西城区、海淀区、东城区、丰台区直接提供了语言翻译服务,鼓励学生在属地参与基层社区防疫工作并开展防疫期优秀志愿者评选工作。人民网、北京日报等八家媒体对我校志愿者进行了报道。
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学校紧密围绕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主题开展“无奋斗、不青春”2020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有103个项目报名参加,最终评选出支持项目54个,包括疫情防控、基层治理、脱贫攻坚等主题。
(三)利用出国(境)交流学习学生多的特点,在各国疫情防控差异对比中锻造学生“四个自信”
1.强化出国前思想教育。学校举办“平安留学”行前培训,包含主题讲座、经验分享会、座谈等内容。由出国境经验的教师和高年级学长为即将出境的同学们分享经验,加强国情教育。
2.搭建国内外学生交流平台凸显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学校启动“云上对话”(网络小组与网络沙龙)服务,组建“情绪陪伴”小组,设置了不同时区,以满足在不同国家的同学的需求,惠及85人次。国内外交换生在各国疫情防控情况的交流沟通中,更加想念祖国,更加热爱祖国。
3.提供防疫物突显强大后盾。学校在全球防疫物资告急和初期学校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向在十多个国家交换学习的一百余名中国学生邮寄了四千余个一次性医用口罩和五千余只一次性医用手套,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祖国的强大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
(四)结合重大时间节点,把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1.结合建党100周年开展四史教育。组织党支部进行“四史”学习活动,组织党员参加线上党史学习和党史知识竞赛,加强学生爱国爱党教育。
2.强化典礼仪式比赛等活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疫情防控可控的范围内,组织了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并举行了盛大的升旗仪式;2020年,校内师生员工观看每周升旗仪式者累计已超过1500人次;军事爱好者联盟协会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级比赛,五年内荣获市级荣誉13次,荣获第一名、一等奖5次。
3.利用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开展主题教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期间通过学工公众号发推送开展纪念活动;与离退休处曽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革命的老同志开展座谈,增强爱国、国防安全教育体验。
(五)依托市校级课题,开展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相关理论研究
依托北京市“跨文化适应”辅导员工作室开展跨文化教育研究,编写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即将出版);完成首都大学生思政课题“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作用研究”,申请校级重大专项课题“新时期加强国际学生中国国情教育工作的路经研究”,完成“中国道路在海外的传播能力研究:以东欧为例”,进行中国道路、中国国情传播路径理论研究,发表多篇论文。
二、项目实施经验
1.发挥课程思政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要让爱国不是空泛抽象的标签,就要聚焦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润物细无声地根植于学生内心。
2.聚焦重大事件和典型示范,为“小我融入大我”搭建平台。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机渗透于重大事件、典型示范等过程中。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全国人民战“疫”行动,就是一堂行走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同时,典型示范可以发挥“小喇叭”的重要作用。
3.国际化背景下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要“敢亮剑、接地气、站稳位”。学校一直将多元文化背景视为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强大动力,在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中“敢亮剑”。课堂是大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爱国主义必须在课堂“站稳位”;要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4.加强理论研究,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理论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考虑
1.受疫情影响,原计划以“从中外比较的视角探索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讲明讲透”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面向中外学生开展调研访谈没有如期推进。
2.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将成为我国高校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课题,后续北语会继续加强研究。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