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乡之后,每一个曾经平淡的日子,似乎都会轻易变得格外敏感伤情。对于清明,印象最深的,不再是在百度上生搬的词条描述,亦不是本地人言语中的折柳植树,却终于成了只言片语中的回家、订票、团圆宴,终于也成了一个真正的“欲断魂”的日子:假期时间短暂如斯,十三个小时拥挤杂乱的火车,回家终究也只能是个说说的玩笑。“故乡于你,从此只剩冬夏,再无春秋”。终于,在这么一个落英缤纷、细雨纷纷的日子,我第一次彻底地理解了清明的滋味。
也许清明,不在于各种焚香祭祖的形式,不在于声势的浩荡程度,其精髓大概在于“团圆”一词吧。不管是与思念的亲人团圆,还是与想念的爱人团圆。有人说,“那些黄昏里老人就这么渐渐远去了,徒留坟头上的青草在瑟瑟秋风里恣意生长”,以己之生命孕育其他生灵,这如何不是其生命的延续?对着一丘青草的跪拜,也是对于所思之人的眷恋吧。与那一丘青草的重聚,又何尝不是与已故亲人的再相聚?又如何算不上是一种团圆?
清明团圆的氛围,不同于春节喜庆的热闹,亦与中秋静谧的幽香迥异,映着些许雨的渲染,伴着被打落的、或是自然凋谢的细碎花瓣,却也正应了范老那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而对于那些离家千里的人,也只得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酒消愁愁更愁了。
寓居千万里,自得难以拜见祠堂里的列宗。然而,对于烈士的缅怀又何尝不是一种祭奠呢?静静想着,应如何缅怀这些逝去的英灵,应如何在斜风细雨中遥寄自己的悲哀。那些安息了的人啊,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所思所想的也会是此般简单纯粹吧,否则为何这热闹的春天,这本应缤纷喧哗的花,怎的也如此安分,还沾着淡淡的感伤?生而为(wéi)人,死而为(wèi)人,便是永恒。那些逝去的英灵,他们的生命又何尝不是被在烈火中、在巨浪中侥幸活下来的人延续?他们的生命,又何曾消散?
到现在,我才明白,清明,其实是一代又一代先辈优秀品质的缩影,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缩影。她是每位国人的脊梁,有了她,我们才能挺起胸膛。团圆就是归根,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缅怀就是反思,这样才不会忘记归根的路;传承就是展望,这样才会在属于自己的路上越走越远。
清明本有千言万语与君诉,最后都只化作了一句话:轮回千百转,精神永相传。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