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全面培育新时代发展人才

发布时间:2025-06-17 08:14:28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迭代升级,单纯依赖理论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难以满足时代要求。实践育人作为一种将课堂知识与现实场景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正通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社会参与中深化认知、锤炼能力,成为破解“高分低能”困境的重要路径。例如,在理工科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亲手设计并操作实验装置,不仅能验证理论公式的实际应用场景,还能在故障排查中培养逻辑思维与应变能力;而在文科社会调研项目里,学生深入社区访谈记录民生需求,既强化了对专业理论的理解,也切实体会到知识服务社会的现实价值。

实践育人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学生多维素养的塑造上。在知识层面,它打破了书本知识的抽象性,使学生通过具象化实践理解概念本质——如经济学专业学生参与农产品市场调研,能直观掌握供需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机制,较课堂讲授更具认知冲击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团队协作类实践项目(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求成员分工完成市场分析、方案设计等环节,既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也培养了跨学科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而在价值观层面,支教、环保志愿等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深化社会责任感,将“小我”成长与“大我”发展紧密结合。

实施实践育人需要构建系统化的支持体系。在资源建设上,学校可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实习基地,如计算机专业与科技公司合作开展项目实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软件开发流程;也可联合社区打造社会实践平台,使社会学专业学生能持续跟踪基层治理动态。课程体系优化则需打破学科壁垒,增设跨学科实践模块,例如将法学理论与法律援助实践结合,让学生在代理真实案件中理解法律条文的应用逻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通过“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以积累实操经验,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实践导师,为学生提供贴近现实的专业指导。

当前实践育人的推进仍面临若干挑战。部分院校因经费限制,实践基地建设滞后,导致学生参与的实践项目多停留在观摩层面,缺乏深度操作机会;评价机制的不完善也使得实践成效难以量化——传统考核侧重报告撰写,却忽视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维成长与能力跃迁。此外,部分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对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足,将其视为“教学任务”而非能力提升的契机,导致参与积极性差异显著。

破解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可通过教育专项拨款支持高校实践基地建设,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参与育人过程,如对提供实习岗位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学校需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将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如团队贡献、问题解决思路)纳入考核,同时通过优秀实践案例展示、实践成果转化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更重要的是,教育者需深化对实践育人本质的认知,将其从“教学环节”升维为“育人理念”,在课程设计、师资配置、资源整合中贯穿实践导向,让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协同发展。

实践育人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的人”的初心。在技术变革加速、社会需求多元的今天,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感受知识的力量、体会创造的价值,才能培养出既具备扎实专业功底,又拥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的新时代人才。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教育模式的创新突破,更需要社会各界形成“实践出真知”的育人共识,共同为学生搭建从课堂到社会的成长桥梁,让实践育人真正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

责任编辑:张梁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本文聚焦实践育人在当代教育中的核心价值与实施路径。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