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径 育时代新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更是育人成才的根本路径。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实践育人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深化认知、锻造品格、提升本领,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环节。
实践育人的核心在于让知识“活起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若脱离实践,便只是抽象的符号。当学生走进田间地头,观察农作物生长规律,才能真正理解生物学中的光合作用原理;当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调研,统计不同家庭的垃圾产出数据,数学中的统计知识便有了现实意义。
某中学组织学生开展“家乡非遗寻访”活动,学生们走访老手艺人,记录传统技艺流程,不仅加深了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更在采访、整理、展示的过程中,将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实现了从“知”到“行”的转化。这种基于实践的学习,让知识不再停留在纸面,而是内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育人更能塑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担当。在社会大课堂中,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时代脉搏,从而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近年来,多所高校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学生们深入乡村,看到脱贫攻坚带来的乡村巨变,用专业知识帮助村民解决技术难题,在支教过程中体会教育的意义。
一位参与乡村支教的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当孩子们用清澈的眼睛望着我,当村民们热情地送来自家种的蔬菜,我突然明白,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书本上的成绩,更在于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这样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在服务他人中涵养家国情怀,在直面问题中增强责任意识,远比空洞的说教更有感染力。
实践育人的有效推进,需要构建完善的育人体系。学校应结合学科特点搭建多元实践平台,将实践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同时,要建立校企合作、校地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如企业实习、社区服务、科研创新项目等。此外,还需健全实践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分数评价模式,将实践中的表现、成果、反思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生重视实践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
教育的本质在于全面而深入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而实践则被公认为是最为有效的成长课堂。从封闭的课堂环境走向广阔的社会舞台,从抽象的理论学习过渡到具体的实践操作,实践育人的理念贯穿始终,它让学生们有机会在亲身体验中汲取知识,在无私奉献中锤炼品格,在积极探索中不断前行。当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收获宝贵的知识、锤炼坚韧的品格、提升全面的能力时,他们必将逐步成长为具备远大理想、勇于担当责任、能够吃苦耐劳、愿意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这些新时代的青年将以实际行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