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院·历史可鉴 扬帆再起

2022-02-27 20:17:57

千年梦想,百年梦圆。亿万人魂牵梦绕,几代人上下求索。

2022年的奥林匹克经过1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文化财富。奥林匹克以体育运动为载体,将文化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构成了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也以特有的文化魅力影响着世界。尽管中国与奥林匹克的交融有过漫长曲折的经历,但在追求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共同理想下,在时代大潮的推动下,两者紧紧相拥,一起携手向未来。

交融之路漫长曲折。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近代中国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显得羸弱不堪,积贫积弱的中国,被世界列强讥讽为“东亚病夫”。毛泽东在1917年的《体育之研究》中提到“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这就是历史的真实写照。直到1928年第9届奥运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才派出代表宋如海作为观察员参加了阿姆斯特丹奥运会的开幕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建设面临内忧外患的艰难局面,亟须通过参与国际体育尤其是奥运会展现国家形象,增进国际认同,融入国际社会。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召开在即,芬兰政府邀请中国参加,而组委会主席的邀请函在开幕式的前一晚才收到,面对迟至的邀请函和万里之外的赫尔辛基,周恩来总理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决定参加。尽管代表团在奥运会比赛进行过半时才赶到举办城市,但是五星红旗如愿高高飘扬在了奥运会主赛场上空。

毋庸置疑,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诞生后便将国际化作为重要使命与奋斗目标,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传递“相互理解、团结、友谊、和平”的价值观,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1979年10月,根据“一个中国”的原则,国际奥委会恢复了中国合法席位。自此,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在“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战略调整中,中国体育先于其他领域融入国际化发展的潮流之中。

中国已是重要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仅全方位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也促使中国人民以更加自信、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对人类共通的价值理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共参加了10届夏奥会与11届冬奥会。其间,中国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奥林匹克文化,并通过举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北京2022年冬奥会,推动奥林匹克与中国的深度交融。

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基于对奥林匹克理想与精神的认同。奥林匹克为世界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和精神境界,使不同国家和民族可以跨越文化心理上的障碍,学会跳出各自的民族局限相互欣赏、彼此包容、互为借鉴,全新认识和理解自身以外的文化世界,尊重不同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形态和精神价值。奥林匹克精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通过弘扬理解、团结、友谊、和平的精神,消除国家和民族之间的隔阂与战争。人类通过奥林匹克强化了对建立和平世界的认同,增强了对和平精神力量的探寻,无论古代奥运的“神圣休战”还是如今由各国签订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无不彰显着人类对和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中国参与奥林匹克历史,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过程,也是促进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过程。中华文化以源远流长、充满个性的价值魅力,对世界产生着渐进而深刻的影响,同时中国在与世界交融互鉴中对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意义深远。

责任编辑:张梁雨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让我们扬帆起航,一起向未来。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