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辅导员+”工作室理论成果展(一)

2020-09-02 11:58:06 翟照东

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自2019年4月3日成立“辅导员+”工作室以来,在日常工作中推行了“辅导员+”的全新工作模式。根据每个辅导员专业能力、个人潜力以及所擅长的工作领域,成立了9个具体的“辅导员+”工作室,包括:

2.jpg

由辅导员老师作为负责人,带领相关学生干部和各层次骨干组成工作室团队。通过“辅导员+”工作室的成立,使辅导员既可以成为解决实际困难的指导者,成为具体工作的策划者,又能成为细致、深入思考工作发展的研究者。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运行,各工作室在规范性、效果性、成就性上有了显著提升,取得较好的工作实效同时,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今日起,学院将用专题版块把各“辅导员+”工作室的成果一一呈现。

3.jpg

摘要:在日常工作中受到“互联网+”概念的影响和启发下,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探索并实践出了“辅导员+”的全新工作模式,成立了9个具体的“辅导员+”工作室。通过前期方案的调研论证、中期活动的策划开展、持续的跟踪反馈以及后期的成果总结的运行方式,促进辅导员向专业化、全面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集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的效果。从目前运行效果来看,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有一定的推广使用价值。

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室    专业化    横纵结合

一、成立背景和工作目的

现阶段,在各高校学生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辅导员承受的工作量繁杂、工作涉及的范围宽广、事务性的工作集中,导致辅导员在接受工作时被动感比较强,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对待工作业务一知半解。一旦较真碰硬、深挖细节时就显露出辅导员的本领恐慌问题,久而久之会严重影响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

而辅导员在学生中树立的威信和价值,往往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执行政策的精准度和业务的熟悉度上,因此要将辅导员从以往繁杂无序、浮皮潦草的横向工作方式向更专业化、系统化的纵向方向延伸,兼顾工作的广度和研究的深度,形成横向与纵向结合交叉的工作方式,成为各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工作中一项亟待破解的难题。

二、现实意义和创新思路

目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都成立了“辅导员工作室”,着力来解决辅导员“横与纵”、“虚与实”、“文与武”、“向内与对外”“严管与厚爱”等多维度的工作关系,也重点要解决“会干的不会想,会想的不会干”此类因主观能力欠缺产生的矛盾状态,真正把辅导员培养成为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干的全面型人才。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很多工作室或者是因为功能发挥不到位、育人效果不明显,缺乏工作的实效性,存在意义不大;或者是只侧重理论研究,缺乏综合的结果考量和评价标准,把成果停留在论文上,造成运行起来的情况各不相同。

(一)工作室应作为新形势下工作的一次探索,适应新形势,拓展新思路

在日常工作中受到“互联网+”概念的影响和启发下,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探索并实践出了“辅导员+”的全新工作模式,按照个人的擅长领域成立了9个具体的“辅导员+”工作室,包括:“辅导员+党建”、“辅导员+团建”、“辅导员+学风”、“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就业与生涯(规划)辅导”、“辅导员+贫困资助”、“辅导员+日常管理”、“辅导员+学业指导”、“辅导员+智能管理”工作室,由辅导员老师作为负责人,带领相关学生干部和各层次骨干组成工作室团队。

工作室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划分工作主体,主要进行前期方案的调研论证、中期活动的策划开展、持续的跟踪反馈以及后期的成果总结,对于开展效果好、学生认可度高的成为固定品牌活动并长期持续推行,相反则由工作室重新的开始调研和策划。同时,工作室定期举办内部的工作论坛,抓好工作主体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优良行为习惯养成,不断凝练工作成果,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最终实现集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的效果。目前,各工作室已运行一年多的时间,工作在规范性、效果性、成就性上显著提升,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在校内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4.jpg

(二)工作室要成为传统工作方式上的一次升级,坚持正确导向,注重因势利导

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成立“辅导员+工作室”在充分借鉴现有各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成型经验基础上,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顺应时代要求,不断调整发展方向,相比较而言,在三个方面有所改进:

一是团队人员构成不同,针对性更强9个“辅导员+工作室”的负责人完全是由辅导员老师担任,团队成员则是由相关学生干部和各层次骨干所组成工作室团队,例如:“辅导员+党建”工作室成员主要为学院学生党员组成;“辅导员+日常管理”由学生干部和退伍大学生组成;“辅导员+智能管理”工作室是由学院内专业能力突出的“学霸”来组成,这样在辅导员开展工作的同时,也逐渐扩大了覆盖面,形成了“辅导员——学生骨干——普通同学”的“梯队化”培养,带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热情,广泛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

二是侧重点不同,科学性更强。工作室主要是根据工作重心、侧重群体的不同来划分工作内容,例如:“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室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辅导员+贫困资助”工作室主要针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开展工作。工作室策划的活动始终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都需要经过前期方案的调研论证、中期活动的策划开展、持续的跟踪反馈以及后期的成果总结,对于开展效果好、学生认可度高的活动打造成为固定品牌活动并长期持续推行。相反,则由工作室听取学生意见建议后,重新开始调研和策划。这样活动的实施更具科学性,学生反响效果好,主动参与度高,学生的热情也饱满。

三是价值标准不同,灵活性更强“辅导员+”工作室把学生是否受益、是否收获、是否认可作为工作室发挥作用好坏的主要评定标准,而不仅仅限于形成一个理论、总结一套经验,将工作落地落实的基础上不断凝练出工作成果,提升队伍的理论水平,最终实现集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的效果。而且,“辅导员+”的模式概念新颖,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固定对象和内容,可以随着工作的需要不断扩大规模,也可以将更多的工作内容添加和融合,做细做实。

在各工作室运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策划开展了品牌活动十余项,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收获了较好的社会评价,在校内外也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

一是社会影响力有所提高。例如:“辅导员+党建”工作室重点是抓好党员、发展对象和入党积极分子的队伍建设和思想建设。工作室负责人带领团队将其所在的软件工程学生党支部于2019年7月申报成为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同年12月获批“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党建活动的先进做法也曾多次在“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和《吉林日报》进行刊载。“辅导员+学风”工作室带领团队组织开展的“知识台阶”活动,将教学楼1楼至3楼的120个台阶全部贴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点,每个知识点旁都有一个二维码,同学们通过扫码可以打开在线课堂的小程序,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曾先后被中国新闻社、吉林守望都市、吉林日报、新文化报、长春日报等媒体报道。“辅导员+就业与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室于2020年6月策划开展了“云”毕业典礼,在全国首次将毕业典礼举办在《我的世界》游戏中,团队历时近一个月时间,走遍了学校的各个角落取景,最终1:1的在游戏里还原了学校的全部场景,弥补了毕业生因疫情影响未能返校参加毕业典礼的遗憾,此项活动也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吉林日报、中国新闻网等几十家媒体分别对此做了报道,在网上的关注度达到两千万。

二是学生受益程度有所提高。例如:“辅导员+党建”工作室建立的学生党员“微心愿”领取服务站创立2年多以来,共收到包括寝室设备破损维修、防寒保暖需求等“微心愿”50多个,工作室购买了维修设备全部予以兑现解决。工作室连续两年牵头组建了以学生党员为主体的“学习筑梦”微课堂宣讲团,坚持开展“两宣讲、三走进”活动,宣讲团成员以寝室、教室作为主阵地,共宣讲微党课130余期,受益4000余人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室既作为学院日常工作开展的主导者,又担负着“养成教育”工作开展的牵头者、推动者和指导者作用。在日常管理工作上,工作室建立“立体化”学生管理体系,坚持学生干部抓日常管理、学生党员抓思想作风和退伍大学生抓寝室内务的立体化管理模式。工作室带领团队为学生制定《养成教育个人档案》456份,并将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四晚上作为“养成教育互助日”,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心得体会,活动已取得初步效果,在新生同学中反响良好。2019年底,工作室开展了“养成教育调查问卷”活动,共发出问卷460份,调查问卷设计17道题,共78个选项和1个问答题。结果显示,“养成教育”对学生自身在言行举止、行为习惯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效果,学生自己和家长切身的感受到了成长和蜕变,对于“养成教育”开展的效果给予了高度肯定。“辅导员+智能管理”工作室自行研发制作了“学生管理系统2.0”,针对学生的考勤、请假、打卡等日常管理实现智能化,目前已正式申报立项,并将广泛应用到学院1800多名同学系统化的动态管理。

三是团队专业性有所提高。成立工作室以来,学院1名负责人获得了“吉林省高校辅导员2019年度人物”;2名负责人分获学校辅导员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6名团队成员被评为了学校“十佳大学生”;学院考取研究生的学生数量连续三年以30%的增幅增长。各工作室负责人牵头申报了省级和厅局级思政专项课题6项,获立4项,发表了党建思政类国家级论文3篇、省级论文7篇。全员受益的局面正在被打开,全员竞争的意识也被逐渐唤醒。

“辅导员+”是学校和学院积极探索的一种学生工作新模式,其目的是要将辅导员从以往全面铺开的横向工作方式向更专业化、系统化的纵向工作方式延伸。通过“辅导员+”工作室的成立,使辅导员既可以成为解决实际困难的指导者,成为具体工作的策划者,又能成为细致、深入思考工作发展的研究者。同时,可以将工作室的工作与辅导员的定位、培养和未来发展方向相结合,使他们成为未来特定岗位的合适人选。但是,随着“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不断深入,也随之而来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及时调整方向。

(一)工作室工作效果好坏往往取决于个人能力因素

辅导员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工作能力水平也呈现差异化,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辅导员,工作有热情但缺少经验,思想活跃但缺乏沉淀。对于工作室的建设而言,效果好坏完全依靠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投入程度,工作经验,组织领导能力等综合因素。因此,在工作实际开展中,要尽可能的发挥特长、补齐短板,工作室的安排要尽量偏重于个人擅长领域和兴趣爱好,避免因这种差异造成工作开展的效果拉开差距,也容易挫伤一部分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新创建的工作室要科学论断、综合研判其成立意义,客观分析学生群体的现状以及辅导员工作饱满度,避免盲目贪多求大,由此造成的辅导员精力不足、工作不深入的情况。

(二)工作室侧重点的不同必然造成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学院成立的9个工作室,由于侧重方向不同,针对的工作群体也不同,由此而产生各工作室的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情况。对于工作对象为积极性高、思想活跃的群体,比如“辅导员+党建”、“辅导员+团建”工作室,工作开展起来必然轻松省事;而对于工作对象为比较弱势,自律性差、自我保护意识强的群体,比如“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员+贫困资助”、“辅导员+学业指导”工作室,工作推进势必有阻碍。为此,首先要增强负责人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消除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真正做到以结果以目标以问题为导向,防止在工作中出现形式主义的苗头。

(三)工作室定型容易制约了辅导员的平衡发展

“辅导员+”工作室成立的初衷是为了使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培养,辅导员担任工作室的负责人无形当中也给其赋予的一定“人设”。因此,容易给辅导员产生心理暗示,认为只需注重于本专业方向的学习和思考,只将本工作室的工作做好即可,忽视了对其它工作的学习和参与兴趣,对于其他工作会产生不重视心理,长此以往,会造成辅导员“偏科”现象,制约了向平衡、全面发展。工作过程中,各工作室之间一定要定期开展工作交流汇报,实行负责人的定期轮换制,以此互相总结经验、集思广益,促进辅导员之间相互学习,最终达到产生思想碰撞,形成共识,均衡发展的目的。

项目基金:

1.2020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中构建信息化共享机制研究》,项目合同号:JJKH20200642SZ。

2.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专项课题,《新时代高校在“双辐射”机制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效应研究》,课题批准号:GS18046。

作者简介:

翟照东,男,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辅导员+党建”工作室负责人。近两年,曾主持完成省级党建和思政专项科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国家级论文1篇,省级论文3篇。


责任编辑:张海霞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探索并实践出了“辅导员+”的全新工作模式,成立了9个具体的“辅导员+”工作室。
    说明:热度榜主要以育人号最近72小时的活跃度(包括发文量、浏览量、评论数、点赞数)和近24小时的更新数为主要指标进行计算。其中前者占60%,后者占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