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红色文化融入二级学院育人生态的创新实践 ——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建工学院“五位一体”模式为

发布时间:2025-05-09 06:55:38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强调统筹挖掘思政教育资源,汇聚育人合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红色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厚重的精神内涵,对高校学子坚定理想信念起着关键作用。建设工程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深度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构建“立根本”“强阵地”“活资源”“重践行”“育成果”“五位一体”模式,充分绽放红色教育活力,让红色基因在学子心中生根发芽。

一、立根本:铸魂育人,锚定红色教育方向

红色资源作为承载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追求和伟大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教育事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学院始终把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以红色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源头活水。通过融合式育人,将红色因素融入各个环节,用红色理论不断提升思想引领力用社会“大课堂”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为广大青年奋进新征程指明的方向——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二、强阵地:夯基固本,建强红色教育载体

(一)深耕校外红色教育基地,构建立体化思政育人体系

学院充分整合校外优质资源,立足学院特色,持续深耕基地建设工作。建立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长春市警察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长春市富丰社区、农安县三合村等数家优质红色教育基地,为师生打造了丰富多元的实践育人平台。学院紧扣重大事件关键节点,充分运用基地场馆资源,使基地成为师生沉浸式学习红色文化的生动课堂。师生在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在警察博物馆感受正义力量;在省博物馆领略历史底蕴;在社区实践体悟红色精神在基层的传承;在三合村参与产业发展、文化宣传等工作,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这些沉浸式体验,筑牢立德树人的鲜亮底色,让红色基因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

图片7

建设工程学院与长春警察博物馆举行“大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共建仪式

学院将各类基地建设作为实践创新的重要活动场所,大胆设置开放式实践教学环节。走进社会“大课堂”,开展调研、学习与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注重深入挖掘红色教育基地蕴含的丰富资源,将革命文物、历史事件、英雄人物等红色元素转化为大思政教育的宝贵财富,通过故事讲述、情景再现、互动体验等多种方式,为思政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图片8

建设工程学院师生代表赴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开展清明祭扫活动

图片9

建设工程学院与吉林省博物院党建共建合作单位签约揭牌仪式

(二)从“红”到“热”,让红色文化在校园里“活”起来

学院针对学生工程培育工作,坚持以红色故事、时事热点为主题组织党员、青马班学员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鼓励青年学生将自身所思所想与其成长、未来的职业规划相结合,把对红色文化的感悟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在理论学习方面,学院通过专题党课、党史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等形式,坚定师生理想信念。同时,依托红色观影、红色故事会、红色文艺汇演等生动形式,让红色文化“活”起来,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

图片10

建设工程学院青马班学

(三)“红色文化‘云'播种:打造网络思政新高地”

学院以“增强红色新元素、搭建教育新平台、塑造学习新环境、凝聚工作新合力”为目标,以“线上线下融合发力、德育智育协同发力、教师学生主动发力”为依托,全方位打造网络育人阵地,为创新育人模式创建平台与空间。自2020年起,学院启动网站、公众号、“新时代e支部”等平台质量建设工程,基于新媒体打造网络思政平台新阵地。微信公众号【工程人在远航】,划分为【识·工程】、【育·匠人】、【筑·砼梦】三大板块,涵盖教风建设、学风建设、课程思政、典型报道、校友访谈、思想教育、专业竞赛等多个领域。基于工作实践总结凝练思政工作品牌、案例等,学院高度重视挖掘、提炼可学习可复制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过程跟踪纪实网络思政平台的创建工作,精心制作微视频,全方位展示网络思政平台的品牌特色、典型经验、成效,实现资源的便捷获取、高效运用,为思政工作建设注入源头活水。

图片11

建设工程学院公众号菜单分布

学院坚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政策方针,全力推动红色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基于新媒体打造红色宣传新阵地,自建立公众号【工程人在远航】后,连续五年在公众号每日更新【四史故事】和【工程人跟党走】板块。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激扬中国梦,奋进新征程”等特色活动,围绕红色精神制作文化微讲堂视频,全方位系统开展讲、议、践活动,打造正能量宣传阵地;邀请吉林省博物院、长春革命烈士陵园、帆书、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导师做红色专题辅导报告,将丰富的“红色资源“专业资源”转化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最鲜活教材”;组织开展“追随初心——党史故事我来讲”党史学习教育特色活动,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构建网络思政移动元素库。

三、活资源:守正创新,焕活红色教育底蕴

(一)红魂融课堂:三聚焦打造思政育人新生态

学院着力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与学科思政耦合联动,挖掘红色资源,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活力的专业课“思政课”引入红色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学、科研协同建设,引导学生将红色基因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努力实现红色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同频共振。坚持做到“三个聚焦”,培育精品成果。  

1.聚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将红色教育融入专业思政的框架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中,将红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目标,注重将红色文化融入实践教学,让其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在理论课程设计上,增加专业思政课程,要注重专业思政理念循序渐进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上,开辟红色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学生实践的必备环节,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又要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2.聚焦课程思政建设交流,打造课程思政红色教育元素库

让课程思政团队之间、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定期交流,集思广益,在课程思政中不断寻找新的红色教育元素,在内容上,可涵盖党史学习教育资料、学生实践资源、校史文化、红色教育实际案例等。让课程思政更具吸引力,让课程思政更具生命力;充分调动专业教师、辅导员老师、学生的力量,分类构建课程思政红色元素库,并实时更新共享,为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给,让课程思政鲜起来,让课程思政动起来。

3.聚焦科研反哺,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围绕红色资源与大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开展系列研究工作,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反哺大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深化以及二者协同联动,形成良性循环,让红色资源与大思政教育实现真正的融合。其一,由课程团队牵头,编写思政版专业教材、教学大纲、教案等,融入红色教育元素,让课程思政持续深化;其二,由项目团队牵头,围绕红色资源与大思政教育融合、创新等主题,申报各类省级、国家级课题,并依托课题形成系列研究成果,如研究报告、论文等,源于实践并反哺实践。

(二)红色火炬手:名师进校园,思政育人新模式

为深入推进红色教育,学院积极在国家企事业单位、红色教育基地、劳动教育基地等各个领域为学生聘请大思政导师。坚持把导师 “请进来”,请进学校、请进课堂。学院聘请长春市警察博物馆金牌讲解员、长春市革命烈士陵园管理中心主任、帆书长春分部总经理、吉林省博物馆讲解员等为大思政实践导师,邀请导师结合详实史料,为学生们讲述红色故事,剖析红色文化内涵,感受红色文化力量。

图片12

建设工程学院举办“重温英烈故事激发奋进力量”专题报告会

图片13

建设工程学院邀请长春警察博物馆金牌讲解员

四、重践行:知行合一,深化红色教育实效

(一)可感可知·可学可践:红色文化育人的温度与深度

为将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学院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红色育人体系。组织师生清明祭扫,让师生们用指尖触摸历史、心灵接受精神的洗礼;邀请大思政导师来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让红色记忆跨越时空直抵心灵;走进基层社区,参加升旗仪式,亲身感受着“国旗奶奶”二十余年如一日守护国旗的故事;“大学生讲思政课”,挖掘红色资源,用青年话语讲述党的故事;“返家乡”社会实践,走访革命旧址,把红色调研成果转化为生动的思政素材;通过有温度、有深度的红色教育活动,真正实现了让红色文化可感可知、红色精神可学可践的育人效果。

图片14

建设工程学院师生参加吉林好人“国旗奶奶”张秀英组织的升旗仪式

(二)从“听者”到“说者”:打造红色文化青年宣讲新范式

全方位深化红色教育内涵,切实加强学生红色教育,力促教育效果落地生根,为学生搭建起优质的学习与实践平台,成立长春市警察博物馆宣讲团、谭竹青事迹等宣讲团。打造学生实地参观 - 聆听讲解 - 参与讲解 - 对外宣传的 “走出去” 模式。学生以青年视角将所学、所感传递,在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以特色红色文化活动,厚植学生文化自信。

图片15

建设工程学院成立长春市警察博物馆学生宣讲团

学院以“砼心”志愿服务队为核心,开展“红色宣讲”为社区居民、社区学生带去一场场生动的红色教育课程;邀请社区退伍老兵,分享他们亲身经历;面向小课桌学生,通过组织儿童情景剧排练,让孩子们成为红色故事的主角,点燃他们心中的红色火种。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师生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对红色历史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力量和自己肩负的传承红色基因的重任。

图片16

10 建设工程学院进社区开展“红色宣讲”活动

(三)“红脉相融·实践赋能”——社会校园思政互动新模式

在深化红色教育的道路上,学院迈出坚实步伐。将红色教育贯穿思政教育各环节、各领域通过共建红色乡村实践基地,助力农村发展中领悟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使命通过多样的志愿奉献活动,加强红色文化浸润引导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践行红色精神,传递爱心与温暖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鼓励学生将红色文化与科技创新相结合通过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基层,了解国情民情,用所学知识为乡村发展贡献力量。此外,借助“挑战杯”专项赛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热情,引导他们以红色文化为底蕴,开发具有社会价值的项目。

图片17

11 建设工程学院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五、育成果:薪火相传,绽放红色教育价值

学院始终将红色教育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深挖红色资源,取得了丰硕的育人成果,并实现了对课程思政、学科竞赛和党建工作的全方位反哺。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学院将红色教育实践成果转化为鲜活的教学案例,让专业课堂闪耀信仰之光;获评吉林省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吉林省校企联合技术创新实验室、省级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等多项成果。在学科竞赛领域,学生团队以红色调研成果为基础,在挑战杯专项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打造的项目屡获殊荣,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连年入选吉林省省级重点团队、依托乡村振兴红色文旅项目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2项,铜奖1项。依托红色资源获得“挑战杯”一等奖1项、铜奖3项,实现了价值引领与创新实践的双赢;在党建工作层面,学院依托红色教育加强支部建设获批第二批吉林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第三批吉林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推动党建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在网络工作层面,依托红色教育,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荣获第五届吉林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案例类一等奖、第五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案例类三等奖、第六届吉林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案例类二等奖、第七届吉林省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优秀新媒体作品三等奖等荣誉,为红色教育创新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成效充分证明,红色教育不仅筑牢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根基,更成为推动学院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形成了教育实践反哺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为培养新时代有为青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支撑。

图片18

图12 建设工程学院思政案例获奖证书

图片19

图13 建设工程学院党建获奖证书


责任编辑:王玉军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红色文化融入二级学院育人生态的创新实践 ——以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建设工程学院“五位一体”模式为例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