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前严峻复杂的疫情,核技术工程系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根据中央、省委和校院党委有关文件精神,提前谋划布局,创新工作模式,压实主体责任,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在确保师生工作安全,保证教学质量不减、标准不降的前提下,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学院的工作安排,扎实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确保教育教学顺利开展。
一、“战疫”期间主动作为,充分发挥 “领头雁”的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核技术工程系按照专业发展规划,不断厚实专业发展基础。2018-2019年,学科建设中,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成了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专业建设方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工程与核技术获批四川省一流本科专业,辐射防护专业申报了工程教育认证;课程建设过程中,老中青教师积极参与,发扬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充分发挥团队党员教师模范带头作用,面向核大类三个专业,带头建设三门线上优质慕课,陆春海教授牵头“核环境工程学”、马英杰教授牵头“核分析方法”、谷懿副教授牵头“核辐射测量原理”网络慕课。
二、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创新思路引领学科发展
目前,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下设4个本科专业,有50余所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核科学与技术相关领域在线慕课资源还不到10门,资源数量与学生培养规模不相适应,缺口巨大。我校核工程类专业仅开设了1门省级精品课程,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2017年以来,核技术工程系积极思考核科学领域发展需求,结合核工程大类专业新工科建设工作,整合专业教学资源,编写了《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及专业发展规划》,形成了“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的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以工程教育认证推进一流学科专业建设,以课程信息化建设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发展思路。
系列的专业改革,不仅促进了专业的发展,更是在防疫、抗疫时期显露出改革成效。按照学校停课不停学的要求,系部以建立优质慕课为主,理论教学在线授课100%全覆盖;同时,积极利用专业建设的国家和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开展线上实验课程教学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建有22个网络课程讨论群,开展线上直播课程100余次,14门课程建设了录播课程资源,服务学生3000余人次。其中“强源辐射场剂量计算”国家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面向全国40余所学校核类专业免费开放网络教学,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服务社会。专业课程资源网络化、信息化建设有成果,见实效,做到了停课不停学,教学质量不打折。
三、教学模式改革永远在路上,“课程思政”引领教育回归“初心”和“使命”
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以 “全国样版党支部”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 “全国黄大年优秀教师团队”的示范效应,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深入发掘我国核科学学科的爱国基因,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2019年 “全国黄大年教师团队”负责人葛良全教授牵头“核辐射测量原理”,党支部书记杨强副教授牵头“核电站系统与设备”,党支部副书记丁平平老师牵头“核材料化学”申报并获批了院级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我们将逐步总结经验,突出课程育人价值,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和塑造,与我国核科学事业爱国主义基因有机融合,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QQ图片20201016105158.png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