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在支教中闪光——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助力顶岗支教活动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到边远地区教育实习更是对师范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检验。美术与设计学院高度重视支教工作,今年3月,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动员了8位预备党员和积极分子参与凉山顶岗支教计划,开启了一个学期的支教行动。2022级美术学1班的蔡新育同学主动申请参与这次支教行动,一个多月来,她在实习岗位上践行师德、认真教学,一边承担教学工作,一边完成课程学习任务,优良的表现获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实习单位的称赞,展现了一名新时代预备党员的青春风采。
初到大凉山:挑战与适应
初到大凉山,蔡新育同学感受到了国家扶贫工程的巨大成就,曾经偏远闭塞的凉山,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条硬化道路如银色丝带,蜿蜒通向乡村学校;一座座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大山里最亮丽的风景;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为知识的传播搭建起现代化的桥梁。网络的覆盖,让山区的孩子们得以触摸外面的世界,感受时代的脉搏;完善的食堂、宿舍等生活配套,也让支教老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教学。这一切的改变,不仅展现了脱贫攻坚给贫困地区教育带来的新生,更彰显了国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坚定决心。学校领导欢迎支教师范生的到来(图1)。
图1
来到越城镇中心小学校,支教团队受到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热烈欢迎。她们服从学校的安排,承担了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教学任务。然而,新的挑战接踵而至。学生们薄弱的基础超出了她们的想象,班级里许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拼音和汉字都掌握得不够扎实,理解课文内容更是难上加难。语言沟通的障碍,也让教学工作困难重重。部分学生习惯使用彝语交流,普通话表达十分有限,这使得课堂上的互动变得异常艰难。此外,除了课本,几乎找不到其他的课外读物或学习资料,课外活动非常贫乏。
面对这些困境,蔡新育暗下决心,既然来到这里,就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绝不能轻易放弃。她努力调整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她就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书写教学内容;学生基础薄弱,她就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语言不通,她便虚心向当地老师请教,学习简单的彝语,了解当地的习俗,一点点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
课堂上的成长:教学相长
真正站上讲台,蔡新育才深刻体会到教学工作的复杂与艰辛。这里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教育基础的差异,理解能力千差万别。讲解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有的学生能够迅速领会,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而有的学生却满脸困惑,连基本的字词都难以理解。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跟上教学进度,她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些孩子面前似乎失去了魔力,枯燥的讲解和大量的练习,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课堂上常常出现走神、分心的情况。
抱怨和沮丧无济于事,唯有积极寻求改变。蔡新育频繁地向身边的老教师请教,认真观察他们的课堂教学,虚心学习他们的教学技巧和管理经验。老教师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多年积累的教学心得: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和节奏,要学会因材施教,用耐心和爱心去引导他们。
在老教师们的启发下,蔡新育开始大胆创新教学方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而是积极探索多样化、趣味性的教学方式。她在网上精心搜集趣味视频,将知识点融入生动的画面中,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学。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同时,蔡新育格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对于基础薄弱的孩子,她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进行一对一辅导,从最基础的知识入手,耐心讲解,反复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学习的信心;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为他们提供拓展性的学习资料,鼓励他们挑战更高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给孩子们上科学课(图2)。
图2
在这个过程中,蔡新育深刻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谛。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每一次解决教学中的难题,都让她丰富了教学经验提升了专业能力。看到孩子们在我的帮助下逐渐取得进步,曾经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基础薄弱的孩子能够熟练完成作业、自信地回答问题,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溢于言表。她坚信,只要用心付出,就能在孩子们身上看到希望的曙光。
课余的温暖:与学生的情谊
在一次课间闲聊中,蔡新育得知一位女同学的父母在广东的工厂打工,五年间仅仅回过两次家。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辅导她的功课,繁重的家务也让她的学习难上加难,她甚至产生了辍学的念头。那一刻,蔡新育认识到:单纯的课业辅导远远不够,只有打开孩子们的心结,才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课余时间不仅仅是陪伴,更是守护孩子们心灵的拓展课堂。
为了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力量,支教团队利用课余时间播放大山外的世界:城市里明亮宽敞的图书馆,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实验室里奇妙的科学实验,展示着知识的无穷魅力;大学校园里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传递着梦想的力量。每当这时,孩子们的眼睛里便会闪烁着光芒,他们紧紧凑在屏幕前,小声地讨论着那些未曾见过的景象,眼神中充满了向往。支教团队还邀请毕业于凉山、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学长、学姐录制视频,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当孩子们看到曾经和他们一样的山里娃,如今成为工程师、教师和各类人才,眼中的迷茫渐渐被憧憬所取代。
课余的操场上,支教团队带着孩子们做心理团辅游戏。“信任背摔” 让孤僻的孩子学会信任同伴,“梦想拼图” 让他们懂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孩子们在阳光下尽情奔跑、欢笑,原本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课余时间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图3)
图3
在大凉山的每一天,支教团队都在用行动告诉孩子们:读书,是走出大山的桥梁;知识,能让梦想照进现实。而这份守护,不仅改变着孩子们的命运,也让她们在奉献中找到了青春的意义,收获了最珍贵的情谊。
反思与展望:奉献的延续
时光飞逝,支教生活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即将画上句点。在这段难忘的时光里,这段支教经历成为了蔡新育成长路上一段有价值的旅程,她收获的不仅仅是教学经验和与学生们深厚的情谊,更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和对奉献精神的全新感悟。
在与学生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蔡新育学会了耐心和包容,明白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沟通和情感的传递。面对教学中的重重困难和挑战,她不再轻易退缩,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意志得到了磨炼,变得更加坚强和自信。同时,支教也让她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学会了感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同时,蔡新育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支教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方法上,尽管努力尝试了多种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未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这说明自己的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未能充分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与家长的沟通方面,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有时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不够全面,未能形成紧密有效的家校合作。此外,在处理一些突发情况时,自己还不够沉稳冷静,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对能力。
蔡新育在思想汇报中写道:“这次支教让我真正懂了‘立德树人’的分量。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要继续做那簇火苗”。
美术与设计学院教职工党支部十分关心支教学生,支部成员陈实、毛建勋同志在支教动员和实习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专门组建了实习指导群,及时回复实习生在支教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待到她们支教结束回到学院后,学院将安排“支教汇报”活动,让支教师范生将支教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分享给身边的同学,激励师范生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更多的人关注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加入到奉献爱心的行列中来。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