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充电”不松劲,立德树人守初心
盛夏七月,呼和浩特万木葱茏。7月25—7月29日,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主办的“第二届会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第五期全国会计青年骨干教师能力素养提升研修班”在此举行。成都文理学院会计学院教师支部党员教师李恋、向桂霖利用假期,准时报到,全程沉浸于这场聚焦“自主知识体系、智能会计革新、课程思政与案例研究”的学术盛宴。几天高密度学习,让两位老师收获满满,也更加坚定了“一名党员教师,就要把假期当学期、把学习当责任”的信念。

图片1
一、把“空档”变成“加油站”——党员教师的时间观
李恋说“假期是休整,更是赶超。”放假那天,李恋和向桂霖把孩子“打包”送到父母家,主动协调家庭事务,挤出整块时间参训。向桂霖说:“平时教学任务重,很难连续几天系统学习。党员身份提醒我,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活水。”于是,他们把往返机票订成红眼航班,只为多听一场报告、多讨教一次专家。这份“挤”“钻”的精神,正是基层党员教师最朴素的时间观。
二、把“前沿”变成“信仰”——党员教师的学术观
谢志华教授在报告中强调“中国自主会计知识体系要立足国家重大战略”;王开田教授提醒“元宇宙会计不能忽视伦理风险”;董必荣书记用《审计学》示范“价值—知识—能力”三元耦合……一场场报告让两位老师深刻感到:会计不再只是“做账”,而是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李恋在笔记中写下:“如果课堂上不把这些最新理念带给学生,就是失职。”向桂霖则在专家互动环节主动提问:“如何在智能会计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当场得到欧阳桃花教授“把C919供应链韧性案例做成价值主线”的点拨。那一刻,他们更深切体会到“学术研究无终点,立德树人无止境”。

图片2
三、把“心动”变成“行动”——党员教师的育人观
返程航班上,两人把培训手册、专家课件、课堂照片全部整理成“学习速递”,第一时间决定,着手梳理培训所得:李恋老师将有关资产减值、债务重组和金融资产等前沿案例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重点难点逐一对照,提炼出可融入课堂的“微案例”三则;向桂霖老师则把数字资产征税的最新政策与典型判例嵌入《税法》教学模块,形成“政策解读—案例剖析—课堂讨论”的完整链条。她们一致认为,个人受益仅是起点,唯有让让学生受惠,方能不负此行。为此,二位教师拟于新学期正式行课时,以五分钟“微导入”将前沿知识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立足中国场景、关注现实问题,培养兼具专业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会计人才。二人笃信:教师之责,不仅在传授知识,更在点燃求知的火种;党员之名,更要求将所学所悟化作育人的涓滴,润物无声,却久久为功。
四、把“小我”融进“大我”——党员教师的责任观
“研修班结束那天,会场外烈日灼灼,我们心里更热。”李恋在总结里写道:“作为普通党员教师,我们无力建设大国重器,却能在三尺讲台播下创新、诚信、家国的种子。”向桂霖则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句话:“立德树人是最大的党性。”朴实无华,却引来师生纷纷点赞。新学期尚未开始,两位老师已开始修订教案、修改课件,准备新学期,把研修学到的新案例、新思路一点点融进平时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会做账的同时,也能看见数字背后的国家故事,使学生在知识习得的同时感受学科脉动与国家需求,把呼和浩特带回的“热量”持续传递。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