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转载人民网新闻:哈工大:一群“硬核”青年的“报国梦”

来源:央广网 发布时间:2025-04-21 21:12:14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一群特别能打硬仗的年轻人,他们在超精密的舞台上,用创新打破技术壁垒,用青春丈量微观世界,在毫厘之争中把科研攻关做到了极致。他们就是哈工大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教工党支部超精密仪器技术创新团队。

他们,是有情怀的青年

百余人的团队,虽然年轻,可他们做的都是国家最急需的大事。国家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团队带头人谭久彬院士的这句话,就像是团队的定海神针,让年轻人有勇气、有信心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去挑战尖端

图1

谭久彬院士指导团队做科研

科研的道路很难一帆风顺,总要经历多重磨砺方能抵达彼岸。但是团队里有大项目、大平台、大成果,让我们年轻人可以心无旁骛地去攻关,去做国家最需要的事情……”“90青年教师常笛副教授说。

作为团队光栅测量研究方向负责人,常笛认为,我国高端仪器装备制造的自主研发之路充满挑战,超精密仪器这条路也很长,这辈子我只想做一件事,把这件事做到极致!

图2

常笛在中国科技青年风采荟活动中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并获得“最佳风采之星”

为了国家的需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是这个团队始终坚守的初心。团队弘扬大师+支部”“团队+支部优势,以党建为科研赋能,创新设置政治学习+大师引领+强国研讨政治生活模式,开展院士讲党课”“支委讲党课”“学生讲党课”“师生联合志愿服务等主题党日活动,打造仪器大讲堂”“初心讲堂”“头雁讲堂工作品牌,引领团队师生以实际行动彰显扎根东北、爱国奉献、艰苦创业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担当。

我们不仅做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更坚持打造顶天立地的创新团队……”国家级青年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王伟波教授说,团队始终坚持以情怀引领、交叉创新、团队协同、实战锤炼为理念,通过埋种子”“铺路子”“搭梯子”“压担子,不断凝聚青年、培养青年、锻炼青年、成就青年。

图3

春节期间团队依然奋战在科研一线

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全国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优秀校企导师组、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省高校百优党支部、感动龙江年度人物(群体)提名奖……他们用夜以继日的奋斗,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

他们,是很硬核的青年

这个年轻的团队有多厉害?他们研发的超精密仪器,精度能达到微米、甚至纳米量级。这些仪器就像是给大国重器装上了眼睛,能实时监控精密操作的每一个细节。

他们瞄准国家重大需求,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等项目40余项,总经费超6亿元;成功研制了4种国家级计量标准装置和20余种大型超精密仪器,解决了30余个高端装备研制生产中的超精密测量难题。

哈工大人从来不怕啃硬骨头,我们要做国家急需的东西,关键时刻用得住、顶得住、扛得住。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胡鹏程教授说。

把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清单转化为课题清单,让年轻人有机会去挑战真正的核心难题,这就是团队成长的秘诀。这份硬碰硬”“动真格的哈工大功夫深深烙在团队青年师生的心中。

图4

赵唯淞分享开展新兴交叉前沿科学研究的心得体会

国家级青年人才、28岁就从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的“95青年教师赵唯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聚焦国际科技前沿问题,不断强化基础理论研究和探索,一次次实现从01的突破,年纪轻轻就已经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作为核心成员的研究成果两次入选中国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

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技术创新,都需要挑战尖端的勇气和长年累月的潜心耕耘。赵唯淞说。

他们,是不满足的青年

科研就是痛并快乐着。你努力了10次,也许只有1次是成功的。但是为了那10%的愉悦,90%的煎熬都是值得的。”2024年刚刚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石剑,是团队中萌新的代表,可他身上那股对科研的热爱与执着,又深得导师和团队的真传

世界上没有什么捷径,两个字——‘死磕石剑说他相信一万小时定律,只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日积月累最终就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而他也正是凭着这股拼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图5

石剑(右)在科研中

这种死磕到底的专注与执着,是团队成员的共同写照。他们牢记导师的话:年轻人心气足,要做就做顶尖的,挑战尖端才能实现仪器报国。

春节刚过,2021级博士生王丙泉就回到学校,一头扎进实验室,因为他参与的国家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读博期间,王丙泉一直在基础理论上苦下功夫、坐稳冷板凳,终于厚积薄发,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EI论文10篇,成功解决应力场精准动态测量难题,并首次在学院以学生身份获省级科技进步奖。

带我们的老师都比学生还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王丙泉说,未来他将瞄准行业需求继续攻关,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图6

团队师生在一起

团队成员累计发表《自然》(Nature)子刊论文近20篇,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中国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等国家级奖励120余项,培养的优秀毕业生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中国榜单……在一连串的耀眼成绩单面前,他们仍不满足,因为他们深知,超精密仪器技术的赛道没有终点,他们的征途是让中国精度领跑世界。


责任编辑:李伟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有一群特别能“打硬仗”的年轻人,他们在“超精密”的舞台上,用创新打破技术壁垒,用青春丈量微观世界。
    热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