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业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成员谢仁凤、裴智民、李俊玲和张立梅老师带领我校20级学生赴戚机厂旧址开展工业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
戚机厂的前身是始建于1898年的上海吴淞机厂。上海吴淞机厂是中国近代铁路工业史上较早的铁路机械厂之一,也是当时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机械厂。“一·二八”事变后,上海吴淞机厂决定搬迁,因为戚墅堰靠近大运河,水陆交通便利,成为新厂的理想位置。1936年,上海吴淞机厂搬迁至常州戚墅堰,改名为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简称“戚机厂”,成为常州第一个大型近代化工厂。
在厂史馆的展厅,同学们们被一幅幅图片、模型所吸引,从DF8型机车、DF9型机车、DF11型机车、DF8B型重载货运机车、到“新曙光”号准高速内燃机车动车组、GKD2型机车、“雪域神舟”号机车、GK2C型机车、DF11G型准高速客运机车,以及高原型机车、DF8CJ型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车、“和谐长城号”内燃动车组、“复兴号”交流传动货运内燃机等一批极具代表性的铁路机车产品图片。一幅幅图片见证了戚机厂的发展历程,也浓缩了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轨迹。
在历史设备陈列室里,同学们被一台113岁的老机器所震撼,这台“英国联合剪冲机”,制造年代为1906年,由英国本土制造出厂,随原吴淞机厂从上海搬到戚墅堰,主要用于完成机车车辆各种产品的冲孔和角钢的切边工艺,是中国第一代制造火车的机器,也是戚机厂保存至今最古老的一台设备。在老设备陈列室,还有和联合剪冲机一同从英国进口的牛头刨床、1927年的日本插床、1929年的英国道钉锻造机……这些老设备和老办公楼、老厂房等各式各样的“老家当”见证了常州源远流长的近代工业文明。
参观过程中,老师和同学们不时地进行互动。学生们纷纷感叹:“这种体验式的实践教学让我们耳目一新,一张张照片让我们了解了戚机厂在近代工业文明发展中创造的辉煌和传奇,感受到了中国铁路人一直努力向前奔跑的创新精神,更是从戚机厂人身上学习了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
马克思主义学院工业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工业文化及其价值观念融入教学的机制、路径和范式,将工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打造常机电特色的高职思政课。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