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党支部书记带队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
为深入践行“三下乡”社会实践精神,将前沿科技成果与服务送入乡村基层,8月22日,滁州学院空间大数据工程系党支部书记王玉亮率领由师生组成的科技服务小分队,奔赴安徽省明光市桃溪村,成功开展了以“科技富农”与“防溺先锋”为核心的双重实践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科技动能。
一、科技富农,智慧养殖:多模态融合系统为蚯蚓产业赋能
面对传统蚯蚓养殖中环境参数难把握、人工巡检成本高、响应滞后导致损失等行业痛点,本次“三下乡”团队带来了自主研发的“基于多模态融合的蚯蚓养殖智能监测系统”。

科技富农
在桃溪村的蚯蚓养殖大棚内,在党支部书记的现场指导下,队员们布设了自行设计的传感网络。该系统通过融合温湿度、土壤酸碱度、溶氧量、光照、噪声乃至图像与声音等多模态数据,构建出一个立体的养殖环境感知体系。借助物联网技术,数据被实时传输至中央处理单元,再通过深度学习与数据挖掘算法进行智能分析与决策,实现了对蚯蚓生长环境与健康状况的精准洞察,显著提升了管理的科学性与预见性。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成功验证了系统在真实场景中的稳定运行,更与养殖户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一位农户在观看实时数据页面后感慨:“没想到大学生们能做这么实在的东西,这要是成本能下来,以后大规模用真能省不少心!”农户们关于设备耐用性、防水防腐蚀等宝贵建议,也被团队一一记录,成为产品迭代升级的重要依据。
二、防溺先锋,主动预警:智能装置筑牢野外水域安全防线
秉承“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此次“三下乡”活动还将科技服务的范围延伸至公共安全领域。针对野外水域复杂、溺水事故频发、传统警示效果弱的现状,团队展示并推广了其创新成果——“智能微小型野外防溺水装置”。
该装置集成了红外感知、北斗定位、语音警告、无线通信和太阳能供电等技术,能够主动感知人员靠近水域,并进行反复语音提醒。若提醒无效,装置会立即向管理人员发出警报与精确定位,从而实现快速响应与干预,变被动告示为主动防护,为乡村防溺水工作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科技解决方案。

智能装置筑牢野外水域安全防线
三、砥砺初心,笃行实干:党建引领下的三下乡新篇章
此次“三下乡”实践,不仅是一次技术的检验场,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临行前,队员们主动清理并恢复了试验场地,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貌,并向基地负责人提交了详实的过程记录与数据分析报告。
党支部书记王玉亮在总结中指出:“这次‘三下乡’活动,是我们将党建与专业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体现。我们深知,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用脚步丈量了责任,用科技触摸了需求。未来,空间大数据工程系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乡村落地生根,为服务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高校的智慧与力量。”
本次行动虽规模有限,但意义深远。它成功探索了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养殖的轻量化路径,创新了乡村公共安全的智能管理模式,真切地让“三下乡”活动成为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坚实平台。

我要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全部评论 ( 条)